凌烟阁故事之魏徵——舌头的力量(5)

2018-03-11 12:13:02 大唐遗少

大唐遗少 > 读书笔记

《凌烟阁故事之魏徵——舌头的力量(5)》by 大唐遗少

上一篇 魏徵(4)

目录 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西域曾是一片在突厥铁蹄下苦苦挣扎着的土地,当西域人看着强大宿敌被神奇的东土人灭掉时,怎能不扬眉吐气?怎能不充满敬仰?怎能不想来看看?太宗皇帝充满怜悯并感同身受。

适当表达一下个人情感,抒发一下对盛世唐朝的敬仰,简直无可厚非——自皇帝以下的所有人,意见出奇的一致。满朝的文武百官,被喜悦与自豪充满,他们热血沸腾,时刻准备着,参与谱写万国来朝的史诗篇章。

魏徵也充满喜悦,也想沸腾一下,不过身为秘书监的他,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似乎找到了使自己冷静下来的理由。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魏徵来到热气腾腾的朝堂之上,打开那张瞬间变空调的嘴,开始为这里降温:必须阻止成千上万西域人的“东进运动”。千万别让他们来!

为什么?魏徵想干什么!!

满朝文武,瞠目结舌!

在皇帝与大臣们形成的强大包围圈中,魏徵孤独地唱起“反调”,且调门越来越高:以前文泰往来中国的时候,前呼后拥数百人,吃喝拉撒睡加起来,是一笔不小费用,当时这笔费用全部由沿途的州县承担下来。现在呼拉一下子来几千号人,衣食住行一路到长安,得花多少钱?硝烟刚刚散去不久,我们西部州县还处于贫困状态,哪有能力去承担?

倘若西域人前来与我们做生意,搞互惠互利,那自然好。可是你们看看,他们带来的,除了敬仰感激与一点土特产外,剩下的,是几千张嘴,和无数饥饿眼神。

大家不要忘了,建武二十二年,西域人哭喊着请求东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诸府时,光武帝不是一口回绝了吗?“盖不以蛮夷劳弊中囯也。”

国家经历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现在才刚刚步入正轨,国库不充盈,百姓尚不富庶,社会需要静静恢复。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达天下。现在我们穷,该节就节,能省则省,等将来富裕了,别说他几千口人,就是将整个西域搬过来,我们也欢迎!纳贡这事儿,以后可以,现在,不可以!退一步说,倘若由于接待应酬之事考虑不周,或轻或重得罪了他们,引发不愉快,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室内温度降了下来,原本热闹的场面,逐渐趋于平静。

李世民冷静之后,下达命令:立刻将已出发迎客的厌怛纥干,追赶回来!都护府设置问题,无需讨论!!

从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起,李世民和他的后继者们,分别设置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九大都护府。中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长安成了世界中心。

于是有人提出,是时候去泰山封禅了。(封禅是一种大型典礼活动,中国的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之时,往往要去号称“天下第一山”的泰山祭祀天地,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所有人都同意,除了魏徵——苦孩子出身的他,准备将勤俭节约进行到底。

面对魏徵的执着反对,李世民终于宇宙大爆发:你的意思是,我的功不够高?德不够厚?社

会不够安定?外邦不够仰慕?时运不够好?五谷不够丰登?(岂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诸夏未治安耶?远夷不慕义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

现代人喊“耶”,表达欢愉兴奋。李世民连喊五个“耶”,却在表达无比愤怒。

没错,你魏徵是面镜子,可为何总照不出我的好呢?

其实李世民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他曾私下里建议魏徵:我是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之下,代表国威,你别处处反对我,我做啥都不行。如果真有意见,面上先应承下来,私下再说。

魏徵呵呵:如果我面上先应承下来,以皇帝的办事效率,还没等我私下说,事儿已经处于进

行时了。况且当年舜帝曾告诫群臣,不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如果我先应复违,不是与当年稷、契辅佐尧舜的忠贤之道相左了吗?

李世民听完后笑了:人都说魏徵很“无赖”,可我觉得他,挺可爱!

不是魏徵可爱,而是李世民很无奈。一声叹息之后,李世民发出感慨:做一个明君,真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连续无奈与感慨之后,是一丝的不痛快:纳贡,你不同意人来;养鸟,你让它死去;封禅,你又来拦阻!你说,我一个皇帝,吃了一辈子的苦,能不能让我有点小爱好?该不该让我躺功劳簿上睡个小觉!

 (我)岂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诸夏未治安耶?远夷不慕义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

别人都同意我去泰山封禅,为什么唯独你反对?!

魏徵又呵呵:陛下您的功劳是很大,但不是所有人都心怀感恩;您的德是很厚,但还没有厚到充盈漫溢;社会是很安定,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没有完全建立;外邦是满怀敬仰之情,但有时他们的要求,我们仍然没有能力满足;好的时运已经到来,但天下仍有不平之事;五谷是很丰登,但老百姓家里的粮仓,仍没有填满。所以,现在去泰山封禅,条件还不具备。

正如一个久病初愈之人,身子瘦得皮包骨,却还要让他扛起九十七公斤(一石)的米袋子,一天走上一百里的路,这可能吗?

腐朽隋朝战乱经年,您就像一位济世的良医,于苦难之中拯救国民,安定华夏,现在只能算良好,距离优秀,还有几步之遥。这种情况下去祭祀天地,到了那儿,能说点啥?

更何况,封禅是件大事,到时又是万国来朝,普天同庆。可是您看看,从洛阳到大海,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友邦邻国,会怎么想?沿途吃喝招待,老百姓怎么解决?

其实,魏徵的话有点夸张,依据时间索引,有关泰山封禅的争论应该发生在公元640年前后,此时隋朝已经灭亡二十二年,中原虽曾惨遭蹂躏,但经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今非昔比。贞观治理已进行了十四年,其间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当地政府也没有大兴土木搞面子工程,更没有征敛无穷无尽的税收劳役,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怎么可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魏徵的话讲完了,李世民沉默不语,史书上记载,“太宗不能夺”。

不能夺,就是想夺。

可面对能说会道的魏徵,李世民最终还是咬一咬牙,挥一挥衣袖,勉强与梦幻中的封禅大典说拜拜。

可心里的这股憋屈气,还是要找机会出一出。魏徵曾做过道士,俗语称牛鼻子老道,可李世民偏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千百次地唤魏徵为羊鼻子,让魏徵出尽了“羊”相。

李世民得知魏徵喜欢吃醋芹,故意弄了许多放在朝堂上,魏徵看到后,不由自主走过去,风卷残云一气儿吃光,李世民立刻揪住辫子不放: 你这羊鼻子总倡导节俭,现在一次吃这么多,算不算是浪费?

魏徵又是呵呵一笑。

魏徵不止倡导节俭,还倡导礼制,是典型的二重“倡”。 如果说倡导节俭,李世民咽咽吐沫,还能够忍受,但魏徵倡导的礼制,在李世民看来,是最受煎熬的。

都说闺女是贴心小棉袄,闺女出嫁,对于当爹的来说,就等于忍痛割爱。在李世民看来,倘若宝贝女儿长乐公主想要星星月亮作嫁妆,只要嫦娥姐姐跟兔子不做声,他就一定都摘下来打包装箱。因此在长乐公主(长孙皇后所生)出嫁的时候,李世民临时决定,在嫁妆的规格上,要提高档次。人之常情,于是大臣们联名上书建议,长乐公主的嫁妆规格,要在永嘉长公主(李渊的女儿,李世民的妹妹)的基础上翻一番。

李世民点头同意,事情似乎已经确定。

魏徵虽然吃了人家不少醋芹,嘴可一点也不短。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李世民,紧急叫停:当年汉明帝分封众儿子的时候,曾当着众人的面宣布,我的孩子,怎能与先帝的孩子相提并论?分得的土地,不能超过叔叔伯伯们的一半。永嘉长公主是先帝的女儿,您的妹妹,长乐公主的姑姑,既然多了一个“长”字,就应当受到后辈尊崇,因此长乐公主的嫁妆规格倍于永嘉公主的做法,不符合礼制。

李世民挑不出魏徵话语中的毛病,一转身去了内室,他要和妻子长孙皇后商量下,毕竟嫁女儿时,老妈最有发言权,魏徵只是一个外人,外人的话他可以不听,但内人的话,一定要听。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最终同意魏徵的意见,还将魏徵召进宫来,拜托他尽心辅佐皇帝,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提。

临别时,长孙皇后赏赐给魏徵四百匹上等布料,外加一套住房。

皇后如此恩待臣子,几年以后,魏徵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一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回报长孙皇后。

上一篇  魏徵(4)

目录 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