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见》,所以看见——读《看见》有感

2018-03-14 22:11:17 悠然_1ea0

悠然_1ea0 > 阅读方法

《因为《看见》,所以看见——读《看见》有感》by 悠然_1ea0

文/悠然

01.

又拿起《看见》这本书。这是昨天群聊的结果。

我对伙伴们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

是的,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

就这本改变了我很多的书,再读,依然数度哽咽。

不是我太软弱,是不管你年龄是否增长,生活的真相永远能扒开你内心的无力。

面对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过往一幕一幕涌上心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坝,这座坝叫做无意识。

而推翻无意识绝非一朝之力可完成。过往,我无力做到像叶子一样从卷缩中用力舒展 ,所以那些如烟的蒙昧始终萦绕着我。

无论怎样,我一路行,一路修正。就像柴静说的,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

02.

2013年,《看见》住进了很多人的书柜,很多人因为《看见》,开始试着挣脱不假思索的蒙昧,试着像天边的云彩一样,学会舒展。

很多年前,有一知名学者批判《看见》,说它不算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顶多算随笔、日记云云。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文学、传记。

在写作营混了半年后,渐渐对各类文体有了皮毛性的了解。今天再读《看见》,恍惚觉得那位知名学者的话似乎是对的。

《看见》确实没有太多的文学性描写。但在那些看似疗愈自己对话的中,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它,走近了直面自我的她。

03.

一直喜欢柴静,潜意识里是喜欢她的凌厉,喜欢她直抵人心的拷问。

虽然,"凌厉"并不被柴静自己所接受,但在那段特别脆弱的岁月里,我能做的只有像柴静靠史达琳给自己壮胆一样,借用柴静的凌厉抵挡生活的不堪。

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读柴静的文字,我总能找到些许力量,这个力量推着我跌跌撞撞前行。

柴静,在我心里是力量的象征,我喜欢这种力量,一发不可收拾!

04.

读《看见》的日子,我看见了柴静的跌跌撞撞,同时也看见了深陷鸡毛中的自己。

于是,我拿着书,以此取暖,以寻慰藉。

慢慢地,那些《看见》中的句子,成了我的口头禅: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只不过日后回忆起来特别的美。"

"不要急于下结论,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真实自有万均力。"

"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

慢慢地,我拿起了笔,开始试着记录心情,试着直面自己。

05.

读《看见》的日子,是我对自己革命最痛苦的日子。

那种痛苦,无异于柴静例举白血病人抽干血,获得重生的事例。我的痛苦,在《看见》的陪伴下,一路挣扎,一路前行。

白岩松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只不过日后回忆起来特别的美。

读《看见》,我发现人们声称最痛苦的日子隔壁,住着美好。我们之所以沉溺痛苦,是因为无力做自己,所以总是看不见隔壁的美好,

我固步自封在自我的世界里,一面卷缩在蒙昧的壳里,一面怨天尤人。

身体里的血液更换,经历一个医学疗程,自然能达到一定效果。

而思想里的血液更换,并不能依靠一本《看见》就能得到疗愈。虽然,前路依然迷茫,但有了《看见》的日子,那盏叫"做自己"的小桔灯开始慢慢散发出微光。

06.

这次,再读《看见》,依然能看见不同的世界;再读《看见》,看见如烟的往事随文字慢慢在沉淀。

因为《看见》,所以看见,感谢《看见》!

在那些直面不如意的日子里,在那些我手写我心的日子里,《看见》让曾经的蒙昧得到了沉淀。

虽然《看见》的文风曾经被人批判,但对于写作,无论是有招还是无招,无论用什么样的风格,懂得尊重真相,尊重真实,尊重自我最真的感受,用心去书写的,必然能打动读者。

因为,真实自有万钧力!

《因为《看见》,所以看见——读《看见》有感》by 悠然_1e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