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的《社会主义》之批判(1)

2018-03-16 10:55:08 宋剑平

宋剑平 > 阅读方法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日),被誉为“自由至上主义的世纪人物”。

192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的文章,他否认社会主义有实行经济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引起了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大论战。

1922年,在《社会主义》一书中,米塞斯提出,没有自由市场,就没有价格制度,就不能进行经济计算。经济计算问题注定了中央计划者永远无法正确的计算复杂万分的经济体系的运作。由于失去了价格机制,政府根本无从得知市场需求的情报和信息,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中央计划体制的失灵以及经济的低效率乃至瓦解。

让人震惊的是,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的改制以及1978年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证明了米塞斯的理论判断,以至于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很少有经济学家还怀疑市场经济是人类目前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了。

我将按照阅读进程,不追求一致和圆满,忠实的记录下对米塞斯《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赞成或反对、疑问或歧义,和盘托出,以求有意者共议。

“导言”部分

一、社会主义理论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社会主义的政策之后,不是凭空而起,是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自发积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来,文明国家的政策一直在朝着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向努力。”(15页)

“今天的社会主义哲学不过是对已被不自觉采用的社会组织原则的自觉而明确的表述。本世纪的经济史几乎不断记录着社会主义的进步。”(24页)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巨大,无论在思想界还是政党,有颇高的认同度,是一种自觉的认同。

1.“凡是有影响的政党,都不敢公开主张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代表着万恶之源。”(16页)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不能充分考虑社会利益,而是只迎合某个社会阶层的目标,它限制了生产力。”(17页)

3.“要求在经济生活中全面实行国家干预” (17页)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者?

“凡是认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经济和道德是优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人,都是社会主义者。”(17页)

四、将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立,这是一个武断的定论,他没有阐述清晰的论据。

米塞斯的自由主义特征:“1.自由企业和市场经济取代了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2.用立宪代议制政府取代了国王和寡头们的专制主义;3.用每个人的自由取代了奴隶制、家奴制和其他形式的束缚。”(24页)

五、米塞斯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家的失误。

“1.误解了经济机制的作用;2.不理解以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功能。3.需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比私有制社会更胜一筹。”(18页)

六、“马克思主义以辩证的手段阻碍了对社会学问题的科学研究。”(19页)

怎么理解?是辩证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必然地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并且作为一种必定的未来制度吗?

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的社会条件决定其思维方式。社会阶级地位决定着作者的观点,他只能在他所属的阶级中成长,他的思想越不出其阶级的界限。”(19页)

错误,不是马克思的观点,想不到米塞斯是“唯出身论”者。

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是一种宏观的认识。依米塞斯所言无法解释资本家出身的恩格斯的思想,也和前述资本家及资产阶级的政党拥护社会主义政策相矛盾。

八、“不分阶级、适用于全人类的一般科学的可能性便遭到了质疑。” (19页)

错误,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蔑,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人、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事实上,人道主义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马恩常有赞同,并且共产主义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

九、“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宣称,生产资料社会化是经济演化之自然规律的必然结局;另一方面,它又将这种社会化视为它的政治努力的目标。”(19页)

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的结果,不是起因。

十,对赫尔曼·柯亨的批判。

“1.不许对社会主义的社会条件进行考察;2.把要求澄清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人说成小人。”(20页)

赫尔曼·柯亨的原话:“今天,阻碍我们认识社会问题的病根……并不是缺少理解力,而是罪恶或善意的不足在阻止我们这样做。有人要求揭示未来国家的一般形象,并试图以此如党派社会主义难堪,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只能用存在着人性缺陷这个事实来解释。国家以法律为前提,而这些人却要问国家会是什么形象,而不是问法律的伦理要求是什么。如此颠倒概念,就把社会主义伦理和乌托邦的诗意混为一谈了……只有赤裸裸的贪欲观念所包含的利己主义,即真正的物欲主义,才不承认它是一种信仰。”(20页)

分析:1. 赫尔曼·柯亨的确对社会主义有一种虔诚的拥护,并且把社会主义看作了针对资本主义罪恶的善的目的;

2.社会主义是对私有制、利己主义、物欲主义等人性缺陷的否定,当时西方社会对这些人性缺陷有一定普遍的深恶痛绝;

3.“国家以法律为前提,而这些人却要问国家会是什么形象,而不是问法律的伦理要求是什么”,什么意思?

法律和国家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律的伦理是统治阶级的伦理和社会的“自然”伦理。国家的形象该是国家制度吧?直接问国家的形象就等于忽略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即国家产生的基础,仅就制度论制度,从而“把社会主义伦理和乌托邦的诗意混为一谈”,忽视了“社会主义的伦理”,就是忽视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基础。

4.强调“社会主义的伦理”,说明赫尔曼·柯亨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人也要成为与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人,这是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基础条件。

5.没想到十月革命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主义思想如火如荼!米塞斯反对将理论变成教条式的信仰是对的,但,此处批判让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

小结: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百度)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缺陷是:第一,不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二,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其直指阶级社会的根源——私有制,也就超越了一切社会主义。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注1)

二、由于深感旧中国的苦难,我一直以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但现在领悟了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含义,阶级矛盾激化不一定是主导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是主导因素。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最早出现在英国,但,英国是当时欧洲最富的国家,并且早在中世纪已成为欧洲首富。

“还有哪一个欧洲国家,其国民财富更巨大,私有财产权更广阔、更安全、更多样化,社会更安定和更富裕?”(注2)

2.英国的社会矛盾、贫富两极分化较之其他国家也不突出。

“英格兰的财富分配非常广泛,英格兰的社会分层也不如别国那样森然。”(注3)

三、社会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导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话语权,社会主义被看作实现美好生活的“绿卡”,使米塞斯焦虑的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

1.社会主义伦理占领了社会道德观的制高点,成为社会公认的正能量。

“劳工运动确实征服了‘有产阶级的心’;它‘已经使这些阶级失去了道德反抗的力量’”(23页)

商人们认为,“他们的利润实际上是以工人为代价取得的,这使他们胆怯甚至心虚。” (23页)

2.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资本主义代表着万恶之源,甚至社会主义的敌人也受到社会主义观念的支配。”(16页)

四、知前行后。人性完美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空想社会主义就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1:《共产党宣言》。

注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第34页。

注3: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