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超越丨《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学习笔记
第八章 超越
最伟大的悲剧家也是最伟大的喜剧家。
——苏格拉底
事实和真相。
事实,汉语词语,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打开真相的钥匙是真诚。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向,真相比事实更完整,它是事实的360度展现!
让人感兴趣的不是事实而是真相。
触及普遍的、永恒的真理和人类的共同特征的文学作品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
下面是关于杰出作品中某些共同因素的介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应用于我们的作品里。
1、人物的多面性
许多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中人物还能定义其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就是人物的多面性。我也特别喜欢这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物,之前并不知道什么原因。明明是一个好人,特别是白璧无瑕的好人,莫名其妙的就是讨厌。反倒是一些有着这样或者那样毛病的人物,却会喜欢得不得了。
这是因为塑造人物重要的还是代入感,我们并不完美,所以,那种白璧无瑕的好人会给我们距离感,不真实的人物怎么会感动我们。最容易带入的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这种人物具有多面性,也就是混合型人物。
描写人物的诀窍在于写出好人有多坏,或者坏人有多好。
多面性人物还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以至于读者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喜欢的一些书就是这样,几十年间隔几年读一遍,感觉像读新书一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在初一第一次读,记住的是保尔跟人打架;到了高中看见村里一个哥们读,也来了兴致,结果这本书成了言情小说,哦,原来保尔还跟一个富家女谈过恋爱;后来看电视剧,开始关注保尔写作的成功之路;前几年乌克兰危机,之后又读了一遍,乌克兰的前世今生也读出来了,以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乌克兰维里亚村人也开始关注了。
2、环境的多维化
环境多维化处理也要贴近生活,不然就不会有代入感。
3、解读的空间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指出,历史充满断层,历史由论述构成。以福柯的的概念,我们应透过各种论述去还原历史,而该种论述,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建构的。换句话说,历史并不是对史实单一的记载,亦并不是对于过去的事件的单纯的纪录。德里达也说:“没有文本之外的世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我们都透过这种结构再理解整个世界,新历史主义在1980年代萌芽,通过格林布兰特的作品发展,在1990年代得到更大的影响力。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4、永恒
永恒,是针对于时代讲的。
成功的作品要整合符合时代的细节,而不要使作品成为时代的产物。
5、代入感
感同身受,同理心,人类的共同点,都跟代入感有关。
与众不同,看上去挺美,但这却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只有读者认同的东西才是经久不衰的。
6、教育意义
在作品中加入教育元素。
有一个很有名的演员吧,他的意思是作品能够让人笑就可以了,没必要有什么教育意义。
这本书却鼓励在作品中加入教育元素,还说这样可以减轻作家的负罪感。看来那个演员如果在美国一样会被骂低俗无知。
加入教育元素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当人们还是愿意学习的。
7、自我发现
自我发现就是代入的过程。作品中的某一点会让人眼前一亮,从此有了一个焕然一新的人生。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的一句话就曾经启发过我。
我们不但要有铜筋铁骨般的身体,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脑髓。
当然,这句话对我的启示是反过来的。因为我之前只不过是学习好而已,甚至于还嘲笑过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8、难忘的印象
想让读者记住你的作品,有一种方法是通过象征、意象、隐喻。
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心理学、社会学、神话学、哲学符号,其他作品中的典故,都可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9、超越误区
作品的组成元素不能人为制造,必须是生活中有的。
下面是新手组织材料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
为了深刻而深刻的作品
深刻来自于人物和环境。
八股文
观点应该从作品中有机的产生,而不是强加给作品。说教文没几个人愿意看。
道德故事
跟八股文一样,不能只是说教,戏剧性才是写作的目的。
10、阅读心理曲线
好的作品可以让读者经历四个阶段:
(1)好奇
人们看书一般都是因为好奇心。营销第一步。
(2)兴趣
人物或者环境可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3)需要
人物足够多的经历,作品足够多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勾起读者看完的需要。
(4)行动
感动读者,激励读者去做某件事,激怒读者,这些都属于不同程度的行动。
11、感情
感情是直觉,比理智强大,可以通过刺激读者情感达到唤起读者兴趣、需要和采取行动的作用。
12、你的有意识动机
你为什么写作?
我想写是不够的。
反过来想一下,不是为什么写作,而是写完了之后给你带来了什么。
13、作品的目标
知道了想要获得什么,就能搞清楚、更有信心地前进,包括回过头来修改作品都会得心应手。
14、你无意识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需要在作品中才能找到。
清理心中的骄傲、防御、控制欲、说教或隐瞒。
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也要努力出于真实和爱而写作。
结论
只要专注于创作你最好的作品,并且不断超越自我就好了。
杰出的作品是你知道自己能够写出最好的作品。
总结
这一章是此书总结性的章节。也是最后一章,接下来是另外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