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笔记22:文字和口语的互动结果

2018-03-17 09:37:06 我叫陈庆红

我叫陈庆红 > 阅读方法

《#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笔记22:文字和口语的互动结果》by 我叫陈庆红

继续第四章《文字对意识的重构》,在讲述了书面文化与口语文化表达上的差异,今天进入到了二者的中间形态:那些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互动产物。

产物一:修辞术

谈到古希腊的文化,除了建筑神话传说,我还能记得的大概就只剩下修辞术和苏格拉底。

在第四章中,沃尔特•翁多次提到修辞术和哲学,大概是因为修辞术和哲学是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各自发展出来的成果。

修辞的本质如下文。

修辞归根结底是演讲和说话的艺术,是为了劝说和展示。

从这一层意思看,修辞是口语文化的产物,关注怎么把话说得漂亮。

哲学传统代表的是书写文化的思维结构。

苏格拉底通过不断的质证对话,动摇文化中的固有概念与认识。这与口语文化尊重传统的倾向是相悖的。

然而这种区分并不完全。研究如何修正口语表达,期望在对话交锋中占据上风,是书面文化才能做到的事。就好像演员说的台词,是口语文化的范畴,但是台词的记录展现完全是书面化的内容。

诉诸于文字,才能够记录、回顾进而分析,才能够去修正说话。而对话几乎没有思考和反思余地。

修辞保留了大量口语文化的感觉:思维和表达基本上是对抗性和套语式的。

这样的表达习惯,并没有完全从书面文化中消失,甚至应该说修辞术保留了大量口语文化的对抗性特征,并将之引入到书面文化当中。《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一上来就是对现有语言学研究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再展开自己想要论述的内容。

沃尔特•翁因此认为整个西方文化把对立面放大到最大限度,正是修辞传统广泛传播与发展的结果。

中国人喜欢讲阴阳调和,太极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一点与修辞传统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截然不同。

产物二:拉丁语

西方电影看多了,很容易形成“拉丁语是完全学术的语言”这样的认知,只有学术界的人会看,能读,能写。沃尔特•翁为读者梳理了拉丁语简明发展史。

公元550-700年拉丁口语是欧洲若干区域的通俗语,以后逐渐变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加泰兰语、法语和其他罗曼语的雏形。

公元700年这些支系的人无法相互通话,也不懂古拉丁文,但是学校政府文件依然用拉丁文来写。为什么呢?

因为方言太多。

这跟汉字很像。中国的方言也很多,但是官方和教育采用的是同一的汉字。秦始皇书同文的贡献之一就在这里。在统治广大疆域的时候,文字是跨越区域最好的媒介。只用口语统治国家的,帝国在空间性上的延展性都很差,时间上倒有可能长久。

带来这样的现象:

学校用拉丁文授课,但大家日常说的是通俗语言或方言。可实在没办法把拉丁文翻译成日常语言。

在昨天的笔记中提到,书面语言获取了大量新词汇,这些词汇在口语中是没有的,因而书面语能够用来解释方言,反过来却做不到。

没有那些词,就很难有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语言学的过程,我有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作为闽南人,常用的闽南语和普通话恰恰是口语与书面语,沃尔特•翁的判断或结论只要与我所知道的语言一比较,总能找到印证。

普通话翻译为闽南语是困难的。因为普通话很多词在口语闽南语中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概念,比如氯化钠,盐的化学成分,就没有办法翻译成闽南语,也许闽南语中有相应的单字,但没有相应的词,即便翻译成音,也听不懂什么意思。

上述拉丁语的现象,同样在我学生时代也一样。

为了避免无法沟通,学校必须采用拉丁语。

直到某一种方言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从其他方言中俘获了大量的追随者。

这种局面直到比如英语变得通用之后,以拉丁文教学的局面才有所缓和。

在使用拉丁语的1400年里,数以百万计操拉丁语的人个个会写拉丁文,根本就没有只在口头上使用拉丁语的人。

奇妙的是拉丁文根植于古老的文本,保留了相当的口语文化,因为古典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演讲者和雄辩者。

拉丁语在欧洲各地的发音都不相同,但其书写是相同的。在推广普通话之前,中国社会大致也是如此。

文字具有隔离话语的力量……文字的功能是拉开知者和认知对象的距离,从而确立认识过程的客观性。

你能读懂一种文字,可是这种文字跟你的生活经验毫不相关,这种文字的感情色彩就非常弱了。

英语之于我大概就是如此。后天学习的语言很难取得童年母语的感情效应。

在今日之世界受制于文字的语言已经消亡。

如今便捷的通讯设施,即使是不会写字的人也能通过语音与整个世界产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