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过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其七_李自成

2018-03-17 15:15:07 manofmountain

manofmountain > 书评

这是一部为我们开国领袖极端推崇的小说。在文革期间,它的作者更为此得到领袖对地方一级政府的特旨——‘你们湖北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分上、下兩冊,上冊已看过了,写得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委,要对姚雪垠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得以幸运地以文人之身逃脱了文革这一人间浩劫。同时这也是一部在剑桥中国史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中留下过名字的一部作品。当然它还是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我想领袖之所以对这部作品如此偏爱,应该是从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农民起义家的一生周遭际遇,所遇到的困难,面临的选择,亲人、朋友的背叛,敌人与盟友之间的利用与反利用,夺取胜利果实道路上的艰辛、曲折,打江山创业团伙内部的权力争夺,尔虞我诈。。。读此一书几可详知刘邦、黄巢、朱元璋、洪秀全等等或成功、或失败的曲折人物故事内涵。两千年中国史,以布衣之身暴起荒野,最终能够身披黄袍,登上权力之巅的可谓凤毛麟角。思来念去,史中载过,平民创业起家而能留下一份百年基业的帝王也只有汉高祖与明太祖两人而已(仅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华夏大地,不考虑历史上彼时尚为民族‘自治’的蒙古、西藏、关东、西域等地区)。。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家(亦可称为平民创业家)多数像李自成这样闹腾的动静非常之大,但最终却因为或天时或人和的原因,只能无奈成为’陈胜‘、’吴广‘,终究做不到‘刘邦’、‘元璋’。。或者正是思念至此吧,我们的领袖在一统华夏之后,真正是感觉畅快已极(回味起前些时跟蒋家进行三大会战时,曾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览奏章、下指示,可谓辛苦极亦。。而这一切都在胜利后,原始股权兑现后得到了回报)。考虑到一生功名成就已达巅峰,得意之余,忍不住地先将历史长河中曾留有盛名的众位英帝贤君一一拣弱点贬损一通,最终自认为‘数风流人物,当看今朝’。。显然其已隐隐以千古第一人物自许了,呵呵。。

李自成一书说的不只是李自成。它的作者穷42年之力写就了这部300余万字五卷本的大书,详细刻画了明末崇祯皇帝期间席卷中国北部、西南诸多地区,并最终颠覆了明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过程故事。书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帝王的竞争者——一干农民起义家们(各个追热点,想创业的狂热家,差不多算是那个时期的‘马云’、‘贾耀亭’之辈。而那个时代贫困地区的热点就是‘起义、有饭吃;杀官府、做皇帝’。。),起义家的骨干团队成员(自身不担决策之责,但梦想着能够跟‘狂热家’一块做事、打天下,最终封侯拜将,分得创业干股..都是些或有力或有材的人中翘楚),旧秩序的捍卫者(帝王及它们所封、所用的文臣、武将。。这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最不喜看到改革或变动。。那些口口声声喊着要颠覆旧秩序,打造新生活的新进’创业‘团队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以上只是概括,真正到了作者笔下,其所素描的各类人物一个个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动作、举止,仿佛都有了各自的生命。同样是将军,有的就勇猛、凶狠但却显鲁莽;有的慎重,虑全但却显柔弱;同样是臣下,有的才华横溢,见识深远,但却过于梗直,不通人情,最终惨造排挤;有的心机深沉,不通经济、形势大略,但却深察君心如缕,以致于随机应变,与世沉浮,得苟获性命。。同样是领导人、决策者,有的真正是有大心胸、大器局,对不同才气、秉性的属下既能兼容并包,信任有加,使得人尽其材,又能恩威并施,对那些敢于出格不守规矩的臣下严厉惩罚,对个中的竞争者更是痛下杀手、毫不留情;有的却刻薄寡恩,有功则归己,有过则委之于属下,下发命令、委派人物之后,又会疑虑重重,不时后悔之前决策,进而朝令昔改,使得动静搞得挺大,政策下得多多,但真正落实时,下属一个个唯唯诺诺、不愿成功,但求无过,长期下来,了无效果,如果处在和平年代,还能苟延着耍耍,而一旦边境锋起,内忧外患齐至,那么其灭亡只在早晚之间。。

历史小说与真正的历史文献相比,因多加了文学家们主观意义的想象,而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景进行了细节的填补。一般这些文学家们兼有着史学家的本领,他们对自己所写的故事发生时期有着史学家一般的理解。。与读冷冰冰的历史数字、文章资料相比,由他们加上了诸多生活故事细节的故事凭空多出了许多时代的温情。。二月河、高阳、熊召征的历史小说也包含同样的这一特点。在他们的笔下,那些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人物、情事仿佛跟今天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极其相似,从而让人有极强的代入感。。过去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科技进步了太多太多,工具发达了许多许多,可人性这么久过去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并没有太多变化。。

简单说下书中故事吧。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年少时就喜欢舞枪弄棒,后来因为体格好,跑得快被官府看中成了官家的快递员(驿卒,负责看马,往返于榆林、米脂、延安之间传送公文;今后不可小看这些地方的快递员们啊,说不定将来有个’X自成‘杀出来)。明思宗崇祯年间,受困于东北跟后金多年争仗,财政吃紧,周转不灵。集合臣下会议之后,群臣给出了’开源‘与’节流‘的两个解决方案。其中’开源‘是加大对境内小老百姓(地主豪强们总是有办法偷税漏税的)的税收摊派,’节流‘则是裁撤官家的冗余机构,其中有实力、朝廷有人的机构自是无人敢动的,最终讨论下来决定裁掉国家邮政部门的部分快递员们。。就这样’自成‘兄下岗、失业了。当时官家做的比较决绝,直接让这些下岗员工自谋生路,并没有考虑啥安置办法(想到了共和国98年那次大规模的国企员工下岗造成的举国骚动与前段时间被裁掉的唐山收费站里的员工围堵政府办公室的情景)。。

就此本来想守着国家‘快递员’这一光鲜职业一辈子安稳过活的‘自成’下岗了。下一顿饭在哪开始成为问题。最终他沦落入了茫茫江湖当中(这一点跟做安稳和尚而不能得的‘重八兄’是何其相似啊!)。自此拜师、交友、仗义杀人,流浪,最终沦为了社会闲散不安定人群中的一员(这样的人群久了,多了,社会总不会稳定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无法提供足够工作岗位的计划经济政府当年才搞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运动,从而将数十上百万青年学生从大城市送到了边远地区农村,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人生就此永远改变。。)。。老婆看不上他这样一副没出息的样,跟同村的邻居私通了。得知此事的’自成‘大怒,直接’武二郎‘一般劈叉了奸夫淫妇。。最终因犯法而被关了进去。。受益于腐败的政府司法机构,‘自成‘后来被朋友、家人给打点着救了出来。

侥幸逃得一死的李自成带着侄儿李过一块跑到隔壁省份——甘肃,投了军,当了兵。不久因为其勇敢、猛狠、仗义,深得将士崇信,被提拔成了军中把总(类似于连长的一种基层领导)。后来,大明王朝经济实在周转不来,于是部分军队开始发不出工资(当然东北那些正跟后金周旋着的精锐部队的粮晌是绝对有保证的,一旦他们军心不稳了,大明也就一天也玩不转了)。。久久无工资可花的李自成带着部分士兵造了反,杀了长官,就此开始了‘反革命’(在崇祯看来)的职业生涯。。

得益于明朝万历皇帝四十年的瞎折腾(虽然前十年高拱、张居正等贤相一度试图纠正,挽回),加上后来明熹宗任用弄权奸宦——魏忠贤又大玩特玩了一把江山,到了思宗崇祯皇帝接盘时,整个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地方上的农民起义真正是风起云涌。。在李自成正式加入此浩荡起义大军之前,陕西地区已经有了近百个‘起义’团伙在陕甘各地流窜着到处作案。显然这些出身底层的农民起义领袖们都深深受元代以来的戏曲文化所影响,给自己起的名号无不是从这些戏曲、传说故事中来的像’千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万‘、’过天星‘、’张飞‘、’顺天王‘,’八大王‘,’闯王‘等等。。李自成投靠了自己后来的岳父,当时的‘闯王’高迎祥,被赐号为‘闯将’,并成了’王的附马‘,娶了高桂英这个对他一生事业帮助极大的女人。。

可在崇祯初年,大明王朝对付后金骑兵不行,只能防守,但对付农民起义军这些乌合之众还是很轻松的。大乱之世,是个豪杰群起的年代,既出了许多厉害、狡诈的反贼,枭雄,也出了许多宣誓要保卫旧王朝、皇帝而忠诚、勇敢的名臣、武将。。前面已经说了那么一众’反王’们了,接下来该王室的正义大军了。。首先是洪承畴,本是一介书生,做了陕西某县令后,以区区百名县兵追着近万名‘反叛’大军穷追猛打,竟然一股脑将之击溃了。。数年后积战功升为‘三边总督’的他一点点剿灭了陕西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陕西有了洪承畴,再也没得玩,于是作案团伙抱头鼠窜到了隔壁的山西省。。可那里也不安生,关宁铁骑名将曹文诏带了千名骑兵又将他们尽数给击散了。。散而复合后又跑到了河南。在这里一干崇祯期名将集会了,像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一起出马将所有农民起义军给包围了。。眼看就要团灭时,却由后金兵帮忙解了围。。他们在长城外的入侵导致了明帝国只得将大部兵力抽走去保卫京师,就这样‘闯王’一众人等逃出了生天。

接下来的几年里,农民军与官兵反复厮杀。。开始官军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兵精将贤的他们屡次让起义军陷入了绝境,可最终却都因为自己人或者收受起义军贿赂而网开一面,或者受困于后金的频频入侵捣乱,总是不能将所有的起义军一网打尽。。不过他们还是灭掉了绝大多数的作案团伙像比较有名气的’千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万‘、’过天星‘、’张飞‘、’顺天王‘,甚至是’闯王‘等都被或杀或降了。。大浪淘沙之后,到后期真正余下来的农民军分成了三支,分别由新‘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统领。。而这些农民军经过血的洗礼之后,开始有了强劲的战斗能力,已经能够跟官兵正面抗衡,甚至可以主动进攻将官兵杀得四散而逃了。。而明朝那些可以打的大将像洪承畴、卢象升等都却被另一战线上的后金军给或杀或降地消磨掉了。。(其间形势转换,让人嗟叹。。本来有不少朝中大臣不乏远见地建议与后金暂时停战议和,先集中力量对付境内起义军的(攘外必先安内)。。可惜当时清议盛行,跟后金的议和被认为是一种投降行为,提都不能提。。受制于此种空言清议的崇祯压力好大,一直犹豫着不能决断,结果终其一世因受困于与后金和农民军的两面作战艰难,而走向了最后的覆亡。。想想当初国共内战与此又是何等的相似。。若非日军一再地步步进逼,想必国军已将共军给KO了吧。。长征之后只余下数万人的红军到了陕西,要在一个新的陌生地方立足,本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蒋介石又派了张学良的20万东北军与其它数万西北军去围剿,显然是想让张杨表忠心,灭掉中共这个竞争者,同时也消耗下非嫡系力量。。自己不费嫡系的一兵一卒,坐收胜利果实。。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人家张学良也非傻子,明白这样跟共军耗下去,最终得益的只能是中央军。。到时候没有军队支撑的自己只能是受制于人,再也没有了任何政治地位可言。。同时张背负着国难家仇(放弃东北导致了全国人对他的一致责骂,曾经的民国佳公子自然想为自己洗白、翻身),对日本人可谓是恨之极亦。。所以他才走上了‘西安事变’这一险着。。而因此也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正是在达成和解协议后,受益于后来国军在正面战争与日军正面抗衡时的消耗,共军在后方得到了肆意的发展。。最终等到解放战争时,敌我情势对比已再不同往日了。。。就为此,建国后的周恩来在多个场合下都反反复复强调中共有‘张学良’这样一个好朋友值得关怀,过问。。。其实是大恩人吧。。呵呵)。。

后来,开始有些文人前来投靠李自成团伙,像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人。。在他们的计谋下,李自成更换了策略,不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般的跑来跑去了。。而是在占领一个地方后,设官自制,一片片建立起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数百年前明太祖曾得文人刘基指示要‘高筑墙’,‘广积粮’以最终积累力量,实现霸业。。现在同样的计策也被别人用到了他自己子孙头上了。。而我们政府差不多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才得已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吧。。)。。渐渐其麾下大将像袁宗第、田见秀、刘宗敏、刘芳亮开始分别不断去攻城略地,扩照地盘,积累力量。。最终在攻破潼关,灭了孙传庭之后(明史说:传庭死,明朝亡亦),李自成大军进入西安,在那里建立了大顺王朝。

——————————下周待续,今天已经啰嗦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