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与黑

2018-03-18 08:45:02 一点相思忆

一点相思忆 > 书评

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说过,法国有三位伟大的小说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因为十分崇拜拿破仑,拿破仑失败后,他就不再回法国,长住意大利,最成功的著作《红与黑》。

说实话,我很少读国外著作,这是我的狭隘。因为我总觉得国外著作翻译过来后,难免还是带着不同的语调习惯,动不动就“哦!我的天主!我的孩子!”

将这本从尘封的老家书柜里拿出的青少年版《红与黑》重新读了一遍,我竟觉得,我应该去找未删减版。

这本书是初中时买的,而且后来一直躺在老家的书柜里,所以我现在才知道我当时并没有读懂它,就把它当做一般的小说一带而过了。读完以后,也认为这就是个普通的带点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不,说爱情,我还觉得不太合适,以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讲,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在一开始其实是个令我讨厌的第三者。是他勾引了德.瑞纳夫人!而他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满足他那脆弱的、骄傲的、敏感的自尊心!他觉得他当着那个傲慢的蔑视他的男人的面,抓住了他妻子的手,占据了他妻子的心,得到了他妻子的身体,他就从某方面战胜了这个人,以此平衡了他内心的羞辱感。

多么大胆的作者!我想在我们中国,大概是没有哪个作者敢用这样一个男主人公的,我们的观念,我们的价值观是不允许的,虽然于连的结局是被枪毙了。

重读这本书,我不禁深深的敬佩作者,他对这个故事的布局,让一切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他将人物的每一点心理活动都放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之下。

比如玛蒂尔德小姐,如果失去时代文化背景,我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个神经病!她高贵!典雅!长袖善舞!冷漠严肃!可她真实的内心却时时刻刻期盼着波澜沉浮的人生。她的英雄主义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她简直就是个受虐狂!

玛蒂尔德小姐,当她觉得于连与所有男人不同,对她不闻不问时,她就忍不住主动约于连夜里去她房间,她觉得自己要为他拜倒了!可一旦于连说爱她,她立马就兴味盎然了。她发现于连对她冷漠了,甚至企图杀了她,她就又兴奋了,觉得这是个有魅力的男人。她跟于连讲她与其他男人的倾慕的故事,看着于连痛苦的变了脸色,她会兴奋异常。她乐于折磨于连的神经,也很擅长。她终日被于连所迷,又终日陷在对于连贫苦出身的不屑当中。

于连真正爱的人应该是德.瑞纳夫人。

而故事的安排,德.瑞纳夫人也真正爱着于连。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德.瑞纳夫人也死了。

所以我说,在中国,绝不会有这样的男主人公出现。

但是再读这本书,我就觉出作者的伟大高明之处了。他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害怕、快乐、嫉妒、懦弱、勇敢、胆怯、悔恨等等一系列难以描述的情绪都通过他特有的心理旁白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

好的作品一定有他的独特之处,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好好揣摩、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