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故事之魏徵——舌头的力量(完)
上一篇 魏徵(5)
目录 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公元636年7月28日,贤淑善良的长孙皇后去世,享年36岁。李世民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身边,变得空空荡荡。在炎热的夏季里,他的心,却异常的冰冷。
真性情的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痛哭流涕。退了朝回到家,又时常对着墙壁发呆,厚厚的墙壁,是满满的回忆。
长孙皇后13岁来到他身边,36岁从他身边离去,相识,相亲,相爱,也就23年(巧合的是,贞观之治从626年到649年,刚好23年)。23年对于李世民来说太过短暂,要说的话还没说完,要做的事还没做完,刹那间便物是人非。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13天册封长孙为皇后,似乎是他对该数字的有意安排;从636年长孙去世,到649年李世民辞世,也是13——似乎是老天的刻意安排。
知天命之前,尽人事当下。失去挚爱的李世民开始“公然践踏”礼制,他不顾魏徵等人的强烈反对,将长孙皇后的棺椁安放在昭陵元宫之后,开始在元宫外的栈道上大修宅舍,还派遣宫人侍卫居住把守。李世民的这一做法,明显违背了“只有寝宫安养供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的礼制——在魏徵们看来。
在“礼制”夹缝中抗争的李世民,开始失去“理智”:为了缓解因揪心思念带来的痛苦挣扎,李世民命人在皇宫中建起一座巨大的层观,在晚霞满天的傍晚,落日的余晖中,李世民频频登上层观,远眺昭陵。有时候,李世民会强拉上一些大臣,与他一起观望感怀。
“魏徵你看见了吗?在那边,是我的一生牵挂!”
不愿敷衍的魏徵告诉眼前的痴情人,他什么也没看到。
“怎么会没看到?远处明明就是昭陵!”
“昭陵?哦,我以为陛下看的是献陵(李渊陵寝)!”
高祖去世同样没多久(死于公元635年),您不去思念亡父,只去思念亡妻,在您眼里,还有“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礼教吗?!别忘了,您是皇帝,倘若带了这个不好的头,下面的,岂不乱了套?
难道魏徵忘了当年长孙皇后赐给他四百匹布和一套住房的事?他当然没忘,他要是忘记,也不会这么做。
李世民的精神开始恍惚,眼前开始模糊,热泪中挥了挥了手:“你说的没错,拆了这层观吧!”
李世民真的要将亡妻遗忘?当然不会。
李世民很明白,在皇帝的位置上,他无奈“任人摆布”,等走下皇坛,躺进昭陵之后,他便可以与身边的人儿,自由地飞。
长孙皇后死了,但皇帝的生活,还得继续。
两年以后,李世民收起眼泪,准备对抗新一轮的“攻击”: 礼部尚书王珪上奏,三品以上朝廷官员遇到亲王下车恭迎恭送的做法,明显违反法律,也与传统礼制不合,应立刻废除!
王珪的仕途轨迹与魏徵类似,也曾是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也同样做了李世民的谏臣,也是“六亲不认”的主。
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魏徵已经够我受,现在又跳出一个王珪,你们在矛头上挂着礼制,又无情对准我的孩儿们,你们自视身份地位尊贵无比,眼里竟然没了我的皇儿们!!
皇帝三年前失去父亲,两年前失去妻子,现在又要夺了他孩儿们的特权,是不是有点过分?自己应不应该挑这个头儿?看到李世民悲愤不能自抑,王珪开始思索,并随时准备进行战术退却。
哪里有礼,哪里就有魏徵。
魏徵见王珪不再言语,立刻出来“补刀”:“自古以来,亲王的身份地位均列三公之下,因此作为天子列卿与八座之长的国家栋梁,见到亲王下车恭敬的做法,以前历朝历代都没有,属于不良习惯,应加以改正。从另一个角度讲,让级别较高的朝廷大员给级别较低的亲王们行礼作揖,恐怕亲王们难以承受得起。”
魏徵的言语激怒了李世民:“太子必然出于皇子中,天总有不测风云,倘若太子稍有闪失,皇位继承人,是不是应该在亲王们中挑选?每一个亲王,都有可能是皇储,你们怠慢现在的亲王,就是轻慢以后的皇帝!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现在吃剩下的,将来只能兜着走!”
魏征立刻就事论事:商朝的开国君主行事质朴,如果哥哥去世,弟弟可以替代为王(商汤的大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外丙去世后,由弟弟仲壬继位。)。不过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自周朝以来,立必长,如果太子早殁,皇位继承权会自然过渡到太子的儿子手中,而不允许其他亲王来做。为什么会立下这一规矩?就是为了防备皇族争位,造成残酷的祸乱与杀戮。作为一国之君,也许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孩子们拿起屠刀,互相残杀!
李世民长叹一声,想起一桩揪心往事。
是的,悲剧,只能演一次。
魏徵说的话是难听,可他究竟为了什么?为名,还是图利?整天着急上火地与皇帝争吵,为了一点事和所有大臣红脸,他为的什么名?身为一国的宰相,家里过成个一穷二白,皇后赐给的那套房子,也不知转手施舍给了谁,他图个什么利?
前后谏言二百余事,针针见血,句句坦诚,处处为国家着想,时时为社稷谋福,惹得个一无是处,两袖清风,要论人心,魏徵真不是坏人。
李世民想通之后,望着魏征,怎么看怎么顺眼。
贞观之前,若论功劳与苦劳,房玄龄毫无疑问排第一;但贞观之后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眼前的这位羊鼻子一一李世民对着包括房玄龄在内的众多大臣们,定了魏徵的论。
定论出来了,盖棺已在不远处。
不过在盖棺之前,魏徵还是抢着时间,连连上书李世民,陈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在众多的“书”中,有两道著名的“疏”,流传于世,流芳千年。
几年以后,魏徵已是病入膏肓。棺材也已经提前定制好,却没地方摆放——魏徵居住的房屋全是偏房,没有正房。
在追求寿终正寝的时代里,怎可能没有正房?李世民拉着魏徵的手哭完之后,立刻下令:将正准备修建宫殿的材料挪用一下,以最快的速度,为魏徵建造一个正寝,好让他能够安稳寿终!
时间挽救不了生命的时候,只能挽救名誉。皇帝一下令,工匠全玩儿命,五天时间,一座中规中矩的灵寝拔地而起。
李世民问魏徵还有什么遗言,魏徵引用了《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的一句话:“嫠不恤纬,而忧宗州之亡。”(亡原文为陨,全句意思是:寡妇不担心织布用的纬纱少,只担心有朝一日会亡国)。
魏徵一生都在引经据典,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引用。
公元643年2月12日清晨,李世民一觉醒来,感觉神清气爽,因为他昨晚做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梦,他梦见,早已卧床不起的魏徵,忽然披衣下床,还能自己行走!
魏徵,真有你的!命和舌头一样硬,给我在家好好待着,别再来宫里烦我——我这就过去烦你。
李世民正要出门,忽然有人来报:魏徵已于昨夜去世。
什么?!昨夜梦中不是能下床了吗?怎么就偷偷死了?我要亲自去一趟,万一他偷偷活过来呢?——侥幸的李世民来到魏徵的家里时,还是看到了不幸。
13年前杜如晦去世后,李世民废朝三日,那时李世民正当壮年,三天以后,便可以化悲痛为力量,现在魏徵死了,李世民宣布,废朝五日,同时追封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前面说过,初唐谥号按照等级排名前十依次是: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
魏徵生前的官职不是最高,死后的谥号排到了第一。
从魏徵流传于世、流芳千年的两道“疏”(《谏太宗十思疏》与《十渐不克终疏》)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从小失去爹娘的孩子,正在用一种忧郁的眼神,和一种纯纯的爱,涤荡着每一个有抱负的人的心灵。
上一篇 魏徵(5)
目录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