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思你成疾,药石无医

2018-03-19 21:01:04 玦裳

玦裳 > 咨询理论

我很小的时候跟随爸妈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对于家乡最深的记忆是颓圮的篱墙和门前清浅的小溪,所以离家的时候没有不舍,没有难过,甚至不懂难过。

早些年一直因为交通不便,我还年幼等原因连过年都不能回家。更何况很多年不在家里待着,听家中叔叔说院墙早已坍塌,屋顶也岌岌可危,回家连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

直到我初二那年,因为爷爷奶奶年纪渐渐大了。爸爸兄弟几个便一起商量着,每年过年一个儿子待在家里照料着老人,那年,正轮到我们家。

少时年幼,一直不识家的味道。离开多年便也无甚牵挂,直到再次回去。我至今说不出那个落后的直到前几年才修了水泥路村子究竟哪里羁绊了我,以至于我总渴盼着归家。

或许是回家的那刻,我才意识到,这么多年我一直是漂泊异乡的旅人。

离家多年,即使是过年期间,村里的人大多回了家。我却找不到一个玩伴,甚至看很多亲戚的面孔都觉得陌生。

于是,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奶奶屋后的麦田里。那时我第一次看见未成熟的小麦,低矮的像草一样。而我惊讶于冬天里竟然会有那么大片的植物在冷风里绿油油的生长,一望无际啊,我第一次真实地理解这个词。我喜欢待在那里发呆,等夕阳。冻到发抖才从田里站起身,跺跺脚回去,第二天继续。

家乡太淳朴和厚实,那是喧闹城市里无法给予我的。邻里之间相互认识,去小店里买个东西,老大爷会仔细地端详着你“你是哪家的小妮,怎么看着怎么面生?”走在路上随便遇上的人都有可能是你叫三爷的亲戚。

无聊了去街上逛一逛的生活是永远不能体会我第一次在家里赶集的开心和新奇。在外面待着过年走不了几个亲戚的我,终于比小时候更深刻地感受到走亲戚从初一走到十五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终于遇到了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凳子不够用的时候。终于,终于品尝到听大家一起闲话家常,一屋子笑声的温暖味道。

相比小区里关门闭户,各自安好的生活我还是喜欢家里村寨相连的感觉。

我们村左边隔条大路是我舅家,后边隔片竹林和田地是我姨家。

走趟亲戚骑不骑车,几点开始准备都不用操心。就迈着小步子慢悠悠的逛过绿绿的田地,走一步都是一首诗。

田家人待客热情,做饭粗犷。脸盆大的碗,实打实的面馒头和直接从自家田地里摘来的各色的菜,她们学不会那些精巧的摆盘和小点心,就大方地拿出自家的美味切开煮熟来招待。

如果拘着谨小口慢慢地吃着,主人看见定是要说上一番然后夹上最好的菜肴一股脑的投进你碗里。

家乡,不是惊鸿一瞥的惊艳而是日久生情的细腻。我向来是个长情的人。初二一个月的假期让我与家乡慢慢厮守,而思念,未离别之时就已经在体内疯长。

之后,我们平均两三年回一次家。去年我遇到很多不开心,又不愿抱怨给父母。便常去寺庙寻求清净,却只能得到片刻的安宁,一个人默默忍受,不自觉地就想念起家乡来。我想念那一片麦田,想念慢悠悠的田家生活,想念生活里不掺杂质的美好。我想念那个纯粹的家。

原来,思念,已铭刻于骨。

但因为一些事情,我没能在过年时回去。而此时年对于一家的异乡游客来说,是荒凉。

几个人围着桌子想着家乡的热闹,吃过饭便急急地打电话回去,说出口的是祝福,是新年快乐,是各种吉利话,说不出的是浓浓的思念。那边的热闹让人动容,却也让我连每年必看的春晚都没了兴趣。

真的,有些东西是带着烙印的。走过千山万水,看遍人间世事,最想念的是最初。最想得到的也不过是那一亩薄田,一家团聚。

虽然父母在现在的城市买了房,打算长期定居,但我从没认为那是家。这个城市承载不了我的情感,不能免去我颠沛流离之感,不能厚重地让我安心沉睡,不能像家乡那样大方地拥抱我,接纳我,不能像村落那样亲近于人,给我实在的安全感。

等我百年归老之后,村子可能已经不在了,那也要再找一个如同家乡一样的村落定居。养一条大狗和一只小猫,帮我看家暖被窝,慢悠悠地过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