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另类"母爱"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关怀,造成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其次、快捷家政服务及智能机械化代替手工家务等新兴产业越来越普及,致使不在少数90后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让孩子们缺少一些必备生活自理能力。以致发生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刘姐的大一儿子,即将去大学报到。书房中,刘姐儿子正沉浸在网游"酣战"之中。
"儿子,你的换洗内衣裤在拖箱最低层。"刘姐兴奋大声说道。刘姐至今还沉浸在儿子考上重一本喜悦中。
良久,不见回音。刘姐又大声追问道:"听到没,儿子。"
"哦,嗯。"儿子敷衍道,手眼仍不离电脑屏幕。
"儿子,牙膏、毛巾放在最外层……。"刘姐仍然在帮儿子整理去学校的物品。
十八岁,已经成年的年纪,自己去学校报到的物品要做妈妈的"亲力亲为。"自己心安理得享受"皇帝"般服务。刘姐的丈夫看不下去不悦道:"让儿子搞咯,这是他自己的事。"
"嘿,我愿意啊,儿子是重一本,我愿意做老妈子。"刘姐得意非常呛了丈夫一句。
另一所大学的大一男生向他妈哭诉:"妈,我流鼻血了,衣服、床单都弄脏了,怎么办啊。"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小事件,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置,第一反应向远隔千里的的妈妈求助。
大学生自理能力差,最突出一项就是不会洗衣服、甚至连内裤、袜子都得打包带回家,交"终身保姆"—妈妈处理。
养育、教养孩子是一门综合工程。现在都家长们重视养,教则是不得法的教。重视智商培养,忽视情商培育。
一个家庭一个娃,集千宠于一身。"皇子"、"公主"有爸爸妈妈呵护着,有爷爷奶奶宠护着。"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
父辈们生活是从苦海中走来,如今生活条件优越。父辈们对孩子"精心呵护"、事无巨细,从小就给孩子最好生活待遇。
孩子从上小学的那一刻起,就要求"好好学习,其它一概不管。"除了学校的学习之外,还得奔走各个培训机构。
上小学了,有的家庭中的孩子仍由家长喂饭,鞋带仍由家长帮着系,衣服仍由家长代劳穿戴。
孩子本来就要掌握的生活必备技能,从小就被家长无知的"爱"剥夺。家长们的处处包办,孩子独立愿望渐渐失去,养成严重依赖心理,导致发展迟缓。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有着极大探索未知的愿望。家长们常常以"太小"为由,现在不学没关系,长大以后就会的错误观点阻止孩子探索的步伐。
当今小学、初中、高中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标准。忽视起码生活素质教育。照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们则常常以"怕耽误学习"为由,一心只抓孩子学习,其余生活方面一概不让孩子插手。形成为"眼高手低",只知道学习,其余一概不知道,就是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今日社会畸形现象。
一则"男孩子第一次面试不会打领带"的街头测试在网络引起热议。众多网友评论如今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如此之差,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就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身边小事都做不了的人,如何能担当重任呢?凡成大事者,无不从小事做起。
或许,你会这样问:"我是做大事的,那些鸡毛蒜皮小事,扫地、洗衣服我才不屑做呢。"
凡做事者,从来就是由小到大,集腋成裘,按照程序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所致。
试想,一个不想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就必然忽视它的初衷和基础步骤。
这样的做法,相当于建造一座大厦,只考虑它的雄伟与壮观,而忽视打地基一样可笑。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许多能人志士已经认识到这些弊端,并在为之努力调整教育思路。
有大学发起"断奶行动"、有大学在新生报到处立下"请家长止步、孩子己长大"提示牌、有大学提出"学生自助清扫宿舍"倡议。
"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邓小平也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要想孩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家长要有起码育儿知识,摒弃"溺爱、错爱、乱爱"思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长远打算,要对孩子有狠心,让孩子从小吃点苦,树立孩子生活自理意识。
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锻造出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