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贾谊:万古惟留楚客悲
引言:初识贾谊,在《古文观止》,一篇《过秦论》读的我如痴如醉,尤其是文中对秦代自孝公至始皇历史的概括。再看贾谊,在《唐诗三百首》,刘长卿、李商隐的诗读的我悲从中来,尤其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为什么朝气蓬勃的洛阳少年变得如此忧怀?我们要追究其中的缘由,便不得不从历史的线索寻找。现存贾谊生平的主要史料,保存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其中,《汉书贾谊传》沿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的同时,也补充了一些史料。本文即以《汉书贾谊传》为主,辅以相关研究,来探寻贾生才调以及“万古惟留楚客悲”中悲字的真义。
图1-贾谊《新书》书影,此书真伪的辨析见本文附录
一、少年倜傥廊庙才:(公元前200年-178年,1-23岁的贾谊)
图2-《汉书贾谊传》,选自中华书局标点通行本
贾谊生在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河南郡的洛阳。洛阳,是周代都城,可以推知,应该存有很多典籍,尤其是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挟书律后。这也是他18岁就以“诵诗书属文郡中”的客观因素。
在贾谊思想的发育并走向政治的道路上,时任河南郡守的吴公起了关键的作用。
就思想而言,吴公是李斯的学生,而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讲到这里,我们需要交代一下晚周至汉初的思想变化。战国晚期至汉初便随着政治统一的加速,思想上也呈现出从百家争鸣到百川归海的混一趋势。当时争论的话题是该由哪一家来主导混一。《吕氏春秋》试图以道家整合百家,而《荀子》试图以儒家整合百家。正因为思想上的这个特点,我们很难用哪一家哪一派来为这些思想家归类。从贾谊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荀学的色彩。
就政治参与而言,公元前179年,文帝即位后,征拜吴公为廷尉,吴公又向文帝推荐贾谊,这样23岁的贾谊就成了一名掌通古今的博士顾问官,拉开了他参与文帝朝政治的序幕。
图3-《汉书贾谊传》,选自中华书局标点通行本
自己所学终于可以施展了,我们可以想见贾谊初入仕途的兴奋。在这种兴奋的情绪中,他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过秦论》。该文将秦亡归因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汉初“暴秦”的思潮中,《过秦论》并未否定秦统一天下的功绩;在汉承秦制的制度安排下,本文的矛头又暗自指向了时局。为汉朝长治久安计,他主张变更法令。然而,他的主张却被周勃灌婴等开国元勋视为“纷乱诸事”,文帝碍于元勋重臣的压力,未用其议。可能是为了保护他,使他从朝廷的是非漩涡中挣脱出来;也可能是厌恶他,他得罪了自己的宠臣邓通,总之,在公元前177年,文帝任其为长沙王太傅。
下面我们就这两种可能分析下文帝此时不用其议的原因。文帝能够以藩王即位,是周勃陈平这些平定诸吕之乱的开国元老们选择的结果。元老们出于功臣集团利益的考虑,没有选择以刘兴居为代表的齐王一系。从整个汉初七十年的政治局势看,在地方上,诸侯王有很大的自主性;在中央上,开国功臣集团把持朝政,汉初的皇权很弱。从文帝即位初年的措施看,如何保持自己的皇位巩固自己的权利才是他关心的核心问题。在汉代的君臣关系中,除了朝臣,皇帝还有一批自己信任的“家臣”,对于刚入继大统的文帝来说,对这批家臣的信任,要超过朝臣。以上两点导致了贾谊的被贬。
图4-徐复观:贾谊思想的再发现,选择氏著《两汉思想史》
二、湘水无情吊岂知:(公元前177年-174年,24-27岁的贾谊)
长沙国在哪?太傅又是多大的官?我们只能弄清了这两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才能明白贾谊吊屈原的背景。长沙国是刘邦分封功臣吴芮的诸侯国,也是文帝时唯一存在的异性诸侯国。因为国小恭顺,它在刘邦剪除异性诸侯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从图5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战略价值,当时南越国叛汉自立,保留它,军事上有缓冲作用。
图5-文帝时期疆域图,选择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
太傅是中央政府派到诸侯国辅导国王的官名。列出图6、图7,我还想说明当时诸侯国的自主程度,这样会加深对贾谊削藩主张的理解。
图6-汉初王国同中央官制对比表,选自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了第四任长沙相利苍的官印,配合着出土的帛书和竹简,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贾谊被贬长沙国的情况。
图7-长沙国职官表,选自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
图8-《汉书贾谊传》,选自中华书局标点通行本
对于贾谊来说,在长沙的三年中,似乎始终没有从抑郁的心情中挣脱出来。刚来的时候,作《吊屈原赋》,离开之前,作《服鸟赋》。他在这种抑郁的心情中,很可能受楚地好巫、好老庄、好鬼神的风气影响,或许他正是从这些思潮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尽管如此,他仍关心着朝中大事,文帝逮周勃治罪,他上疏优待大臣;文帝遣邓通铸钱,他上《谏铸钱疏》。这些未被采纳的意见,又加剧了他的失落。是啊,忠而见弃,谁能不伤心?正因如此,屈原对贾谊有了特别的意义,太史公悲其志,令二人同传。正因如此,贾谊对后世迁客亦有了特别的意义,然而,湘水无情,屈原不知贾谊凭吊自己,贾谊又何尝知道后人凭吊自己呢?如果我们非要从屈贾以及后人的负面情绪中学到点什么,恐怕就是那种对祖国命运的忧患意识吧。
三、宣誓求贤访逐臣:(公元前173年-前170年,28-31岁的贾谊)
图9-《汉书贾谊传》,选自中华书局标点通行本
三年时光终于被贾谊度日如年地挨过去了,同屈原自沉、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相比,他又是幸运的。文帝为什么会想到他?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一是文帝在这几年中巩固了自己的皇位,试图在制度上做些调整。二是文帝为自己的儿子物色老师。晁错是太子老师,贾谊是梁王太傅,晁贾二人都是博士官出身,以博文诸书著称。
贾谊入宫面圣时,文帝问他鬼神之事,这又成了后人同情贾谊的事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尤为代表。从当时的政务来说,朝中的大事,大多有宰相处理。从文帝信奉的黄老思想来说,向博学的贾谊询问鬼神,也未尝不可。贾谊正是因为在长沙三年受楚地风气影响,才答的津津有味,以至于文帝“虚前席”。
四、一哭梁王寿竟差:(公元前169年-168年,32-33岁的贾谊)
图10-《汉书贾谊传》,选自中华书局标点通行本
任梁王太傅这几年,贾谊应该是舒心的,他的主张,被文帝有限度地实行着。然而,梁王坠马摔死的意外,如晴天霹雳,在他的哭泣中,有自责的心里,也有畏惧文帝惩罚的心里,他的生命也终止在33这个盛年的数字上。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这次意外的贾谊在此后的政治中会怎样?尽管后人常常这样设想。换句话说,如果贾谊没死,他也不是贾谊了。
五、万古惟留楚客悲:(公元前167年-至今,留在后人意象中的贾谊)
在后世关于贾谊的评论中,遇与不遇是分歧的焦点。死后的贾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命个体,而是成为一种人格的集体意象。由于其人生轨迹的特定,他的这种人格意象仅在士人群体中获得共鸣与推崇,并没像苏武、昭君那样被改成戏曲流传民间。围绕这遇与不遇的问题,在人格意象的升华中,他又常被拿来比较。以下略举几例,稍作分析。
图11-《汉书贾谊传》,选自中华书局标点通行本
贾谊未为不遇的论点,发自班固,理由是贾谊“所陈略施行矣”,如图11。欧阳修撰文驳之,理由是贾生未为公卿,如图12。
图12-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选自欧阳勇、刘德清编著《欧阳修文评注》
王夫之把贾谊和陆贽、苏轼、王安石、方孝孺对比,并肯定陆贽,如图13、14。
图13-王夫之:读通鉴论,选择中华国学文库舒士彦点校本
图14-王夫之:读通鉴论,选择中华国学文库舒士彦点校本
丁泰在王夫之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柳宗元、晁错,来论贾谊的幸运,如图15。
图15-丁泰:论陈政事疏,选自夏献云纂修《 贾太傅祠志》
在诸多的议论中,我最喜欢苏轼的《贾谊论》。此前的议论中,有三个原则上的缺点:一是为了凸出贾谊而贬低汉文帝;二是就贾谊的生平片段来评价;三是忽略了汉初的整体背景。苏轼这篇《贾谊论》既肯定了汉文帝的政绩,也照顾了汉初的整体背景,同样,指出了贾谊个人的缺点。“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谓耶?”、“安有立谈之间,而蘧为人痛苦哉?”“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这三问,贾谊如果能听到,会被问的无言以对。
图16-苏轼:贾谊论,选自阴法鲁编著《古文观止译注》
图17-苏轼:贾谊论,选自阴法鲁编著《古文观止译注》
非但如此,他还从贾谊的个案上升到整个士人阶层。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是我们检讨贾谊遇与不遇问题的总结论,也是我们在个人生活中对待挫折应有的态度。所谓“万古惟留楚客悲”,真正的悲是贾谊不能自用其才,不能善处穷。
图18-苏轼:贾谊论,选自阴法鲁编著《古文观止译注》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及进一步阅读书籍:
1、魏建功:关于贾谊的《新书》真伪问题的探索;王洲明:《新书》非伪书考。
2、何志华:新书与先秦两汉典籍重见资料汇编;阎振益:《新书校注》。
3、汪 中:贾太傅年表,国家图书馆编《汉晋名人年谱》。王耕心《贾子年谱》因之。
4、吴 云:贾谊生平大事年表,氏著《贾谊集校注》。
5、王洲明:贾谊年谱,氏著《贾谊集校注》;方向东:贾谊年谱,《贾谊集汇校集注》
6、夏献云:《贾太傅祠志》,湖湘文库甲编。
7、王兴国:《贾谊评传》。
8、刘跃进: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氏著《 秦汉文学论丛》。
9、刘跃进:《过秦论》三题。
10、刘跃进:贾谊所见书蠡测,氏著《 秦汉文学论丛》。
11、吴荣曾:西汉王国官制考实,氏著《先秦两汉史研究》。
12、陈苏镇:汉初王国制度考述,氏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13、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氏著《观林堂集》。
14、张汉东:论秦汉博士制度,安作璋、熊铁基合著《秦汉官制史稿》。
15、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16、侯旭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
17、廖伯源:试论西汉时期列候与政治之关系,氏著《历史与制度》。
18、高 敏:论汉文帝,氏著《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
19、徐复观:贾谊思想的再发现,氏著《两汉思想史》。
20、张志烈:《苏轼全集校注》
已是最前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