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几年,你真的会读书吗?【01】
读书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项技术活儿,从头到尾,跟着作者的思维,时而恍然大悟,时而惊喜连连,无论是小说还是社科人文,每读完一本,我们都感觉自己似乎又充实了一点,可是关上书本,你还能记得书中的几句话?记得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要不,用一句话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emmmmmm....我读个书还要这么费劲吗?
这种想法很常见,也是大多数人不会读书的通病,他们在读完书之后,就烟消云散,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这样的读书并不能让你收获任何知识,更不能通过书增长你的见识,它唯一的目的也就只剩消遣,然后带给你好像长知识了的错觉。但是我相信,很多的读者读书并不只是为了消遣而已。
那么真正的读书是什么样的呢?要怎么样才能真的读懂书、理解书的精髓呢?《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爱德迪一针见血:读书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也就越多。
读书绝不是随意的翻开,按照兴趣从头读到尾就算完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它一定有自己的组织和架构,并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就连看似文风潇洒的小说也不例外,没有逻辑性也没有骨架的书,连作者自己都不清楚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的话,那么读者一定更加的不知所云,它就一定不会是一本好书。
所以读书,就是要先“摸骨”,知道它的整体架构。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继续读下去以及需要仔细阅读的内容是哪些,就像是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在出门之前查一查地图和攻略,规划好行走的路线,才能避免盲目的乱窜,容易迷路不说,最让人苦恼的还是浪费了时间,坏了美好的心情。这种阅读之前的“摸骨”行为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被称为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书本的书名、内容简介、前言、结论、全书目录以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的一个过程。通常都会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只有这种主动的了解全书结构的行为,才能让作者真正的服务于读者,将它的作品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检视阅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分别是了解整体架构和全书大致内容。
第一阶段:了解整体架构了解全书整体架构共分为五个部分:
1.先看书名页
没错,就是看封面的内容。封面一般包括了书名和副标题。
书名是要用来思考的,比如书名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那么读者就要思考,作者准备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有效阅读呢?”将这个问题带到阅读当中,在阅读中找到答案。
副标题的作用一般就是递进或者诠释,一句话点名全书主旨,比如《深度工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这个副标题既点明了全书的主旨,又回答了书名的问题,但是又是一个递进的问题,引导读者打开书本去寻找答案。想要深度工作,就要使用每一点脑力,那么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呢?就需要您自己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啦!
2.研究目录页
目录页是了解全书架构最直观的地方,研究目录页,能清楚地知道作者写作本书的导向。
3.快速检阅索引
通过索引能够快速判断全书涵盖了哪些议题,以及提到的书籍名称和作者。根据重要词汇引用的多寡还能判断词汇的重要性。要知道,在看书过程中找出全书的重点词汇也是了解全书主旨的一个必要步骤。
4.新书书衣介绍
书衣虽然多是宣传文字,看起来略为夸张,但其实这大多数都是作者本人撰写,对全书的精华进行有总结性概括。
5.寻找相关篇章
通过以上4个步骤都能够大致判断出全书的主旨和作者想要重点写作的内容,这时就可以根据目录翻看和主题联系最紧密的内容进行阅读,尤其是篇章中的摘要,更要重点阅读,那是全书的精髓所在。
第二阶段:了解全书大致内容在了解全书的架构之后,就可以进行粗浅的阅读,随意翻一翻每章的内容,对全书有更进一步的大致了解,决定在后面阅读的过程中,哪些内容和主题连接更紧密,可以优先仔细地阅读,而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快速读过甚至是跳读。
把控整本书阅读的节奏,而不是对所有内容都用同一种速度进行阅读。同速阅读所有内容既浪费了时间,对于知识的收获也没有多大的好处。
以上就是主动阅读的第一步,检视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但是很多读者看到这里想必都会认为太麻烦了,其实,只要我们忠于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为了消遣,那么这样的过程其实并不麻烦,对于那些阅读高手来说,这两个阶段甚至可以在几分钟时间内完成,快速地筛选出和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阅读,最大化地吸收书本的知识,反而大大节省了阅读的时间,不会将精力浪费在无用的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