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晁错:自己削的藩,腰斩也要打完

2018-03-23 13:57:02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读书笔记

引言:晁错这个人常和贾谊放在一块讨论。他们俩却有相似之处,都出生在公元前200年,都兼综百家,都为博士官,都主张削藩。然而,二人在后世的境遇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读史手记-晁错:自己削的藩,腰斩也要打完》by 一篇读罢

图1-削藩,你有这个实力吗?

内部的诸侯王与外部的匈奴,是威胁西汉政权的两颗毒瘤。自刘邦白登之围后,匈奴问题就以和亲的方式维持着,把精力放在诸侯王上。如何来解决诸侯王问题?高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几朝的处理方式又不一样。

高帝是自己带兵剪除异姓诸侯王,然后分封同姓取代异姓,试图以血缘关系维系诸侯王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高后是分封吕姓取代刘姓,这些吕姓诸王没立住,又被刘姓反扑回去。

文帝是怀柔与打击并行,有限地实施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把原来的诸侯国分封成若干小国,然后若干小国再分成若干更小的国,这样诸侯国的国力越分越小,其力量也就越来越弱。这是一个缓慢的办法。其实施的效果取决于诸侯王的寿命以及诸侯王子孙的数量。寿命长、子孙少的诸侯王,国力下降的速度慢。由于文帝是有限地实施,吴楚两国的实力并未减弱。贾谊也因其早逝没有看到自己方略成功的那一天(见拙文读史手记-贾谊:万古惟留楚客悲)。

这样,诸侯王的问题又遗留到景帝朝,本文的主人公晁错也即将开始他的表演。在正式表演之前,我们要开一个脑洞:如果贾谊活者会怎么样?这牵扯着两个问题,一是景帝对贾谊的态度,是接受他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还是抛弃?二是晁错和贾谊的关系,如果贾谊不死,晁错会不会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晁错的削藩措施是不是贾谊措施的激进版?

先说景帝,他打死了吴王太子,这个恩怨用怀柔的方式解决不了。汉朝的实力经文帝的施政有了很大的提升。景帝接过了这个红利。

再说晁错,由于吴王的长寿以及他和景帝的恩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并未削柔吴国的实力。

以上两点,促成了景帝朝削藩政策的出台,即晁错的《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读史手记-晁错:自己削的藩,腰斩也要打完》by 一篇读罢

图2-削藩策全文,选自《晁错及其著作》

在这篇奏疏中,晁错仿佛看穿了一切,事就是这么个事,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一句话,削他,早削早利索。

此策一出,激起了七国之乱。所谓七国,主要是吴楚两国。既然要干,就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于是,七国打出了“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

两边的旗号很有意思。晁错的《削藩策》实际要削吴楚两国,但把齐王一系诸侯王带上。事实上扩大了打击面。而七国的策略则把矛头指向晁错,不提景帝,也不提推翻中央政府,表面上缩小了打击面。

在这个局面下,晁错该怎么办?大臣们该如何判断?景帝该如何选择?

1、晁错的反应是建议景帝亲自出征,自己在后方留守。皇帝带兵出征是有先例的,刘邦就是这么干的。自己在后方留守,则引发议论。如果我们赞扬他,会觉得他是替皇帝稳住后方,毕竟他是削藩的坚定支持者,留给别人不放心,况且带兵打仗并非他所长。如果我们批评他,会觉得他怂了,自己躲起来。苏轼的《晁错论》就是批评他怂。按照苏轼的意见,甭管你会不会打仗,这时候就应该上前线,就算战死,也比躲起来强。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选自苏轼《晁错论》

2、“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给了大臣们,尤其是晁错的政敌可乘之机。晁错这个人性格刻薄,况且这个激进的削藩措施,也未取得朝臣们的共识。大家认为这是晁错仗着自己是景帝的老师而撺掇景帝出台的。因而,袁盎面见景帝,主张杀晁错。

3、就景帝而言,为了朝局的安全,他不能亲自上前线。一不留神被打死了,天下大乱,他的罪过大了。既然不能上前线,晁错又没有带兵的能力,就需要另选大臣平叛。此时大臣们又与晁错不和,请求杀之。三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这个旗号,给了景帝回旋的余地。杀了晁错,七国叛乱的正当性就没有了,如果还不罢兵,就是公开谋反了。退一步说,万一朝廷战败,杀了晁错,还有挽回的余地。

综合以上三方的反应,作为决策者的景帝,腰斩了自己的老师。然后继续平乱。结果大家都知道,七国之乱,半年平定。

站在事后的角度看,我们会为晁错之死感到可惜。然而,任何决策和战略的有效性,在于事前,景帝在叛乱平定之前腰斩晁错,并非失策。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晁错及其主张?

我想说,任何一个政治事件的发生与完成,都是众人合力的结果。贾谊和晁错看到了问题,但并等于问题会自动解决。解决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贾谊遭到排挤,晁错因其性格未能团结其他大臣,都是他们的失败之处。

就后世境遇而言,贾谊被归为儒家,晁错为归为法家。贾谊的《新书》得以流传,晁错的著作散佚。与商鞅比较,晁错得君不如商鞅之专,且商鞅带兵之材胜之。与王安石比较,晁错身死而功成,王安石逊之。与方孝孺比较,晁错谋略胜之。同贾谊获得士人的同情相比,晁错仅仅为野心家制造了一个“清君侧,诛晁错”的历史典故,泉下有知,想必死不瞑目。

《读史手记-晁错:自己削的藩,腰斩也要打完》by 一篇读罢

图3-晁错被腰斩,选择电视剧《汉武大帝》

附记:研究晁错的著作很少,也没有专门为他写的传记。现有的几部书,如《晁错着作选注》、《晁錯及其著作》、《晁错传注》,都是批林批孔运动时期的产物。关于他的史料,收集的比较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已是最前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