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学问者,必有“大气”也。
一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我们看那些中华圣贤时我们无不发现他们皆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就像至圣孔子虽然其一生想做官而且后面做成了,但没做成时你看他依然是仔细做好每一件事。还有你看神人庄周他最喜欢大自然,他那些豪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你以为他是对你说吗?少臭美吧,他是对着天说地说,对着自己说。他才不在意你别人呢,你别人也许看到会多半认为那是个疯子吧。我们看到那些做大学问者,他们皆不以一种外在的物质来得到满足,他们不怕世人的异样目光 ,我们来看当年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去出家苦悟时他是舍卫国城的王子,而且他还娶了个美丽的妻子,也许这放在许多人看来,会觉得这人有病吧。但他自己就觉得这很好。我们再看西方一个我很喜欢的大师学家厄多斯先生,他终生未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也许好多人都不能接受这样,人家会想不结婚他受得了吗?但也许他自己开心啊。所以做大学问者,定有一颗静心。一种开心。
二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变,他一定是活不长的,他一定必死无疑。我们来看动物世界,我们人虽然是高等动物,但我们也是动物一种,我们来看低等的动物世界里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天敌,但不是所有物种遇到自己天敌就死了,这其实说明白了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动物能够依据形势去做一些改变。试推于人,你想如果一家人在办丧事,你却去那里哈哈大笑,人家恨你吗?所以我们人是需要会变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那人不会依据情况而变那么就只可能孑然一生。我们正因会变所以才要明白“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到底指什么。我们看当年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当时刘邦想去拜辞项羽时,樊哙对他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所以后面他才没去拜辞。这就是一种不拘小节。我们看清代龚自珍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大学问者皆敢于突破,敢于质疑。就像爱因斯坦当年提出的相对论就是受到当时许多人的反对和不理解。所以好些时候人要学会变。此处的变需要深刻体会。
三
心有灵犀一点通
做大学问者,一定是能够去深刻用心体会一些东西的,他们往往非常喜欢观察,因为好些东西不是能说出来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以我们对好些东西应学会用心去慢慢体会。如不能用心体会你就不能看懂好多东西。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大学问者见面时,即使他们是对立的观点,他们也会耐心的去听对方说完再去思考自己的说法。有句话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的就是如此。
四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大学问者,必能时刻追问自己。这是现在好多学术家缺乏的一种东西。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这是非常重要的。做学问也如此,要多学会去静心思考,人不怕晚才出名,就怕年轻时就忙着去写好多东西而浪费了大好读书时光。做大学问者他一定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对自己曾经写的东西。这才是正常的,如果他一直保持原样,那他就不能成长,这就和人是一样的。正所谓有句话叫做“士別三日当刮目相看。”
五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做大学问者,必有“浮生偷得半闲”之为,这其实很正常的,因为他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时光去面对自己,去发问自己,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可以说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你讲的东西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你不用担心泄密,这也是一个“认识你自己”的好机会。这时往往会把自己内心中那些真实的想法给展示给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