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资治通鉴》读书体会-卷第二-周纪二-显王-1
01
大家好,我是言信果,又和大家见面了。首先得向关注我的读者朋友,粉丝等表示歉意,由于上周要写一篇关于曲艺的论文,所以把每周进行的《资治通鉴》分享耽误了。有时候时间自己真的没法掌控,这周也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不过,还是要遵守自己的约定,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资治通鉴》。
从周显王开始,喜欢历史的朋友们熟悉的人物将逐步上线,例如商鞅啊,庞涓孙膑,苏秦张仪等,历史将变得越来越有趣。很多启示,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的启迪。
02周显王在位48年,是一个在位时间较长的天子。在这四十八年时间内,发生了好几件需要详细记录的历史大事件,我决定不一次性将这48年的故事全部分享,和原来一样,我们可以分成二到三个部分,逐步的进行。
本篇我想分享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了,商鞅通过变法强秦,为后来的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础,经济基础。首先说一下秦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61年,距离秦国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还有140年的时间。秦孝公21岁那年(公元前362年),国际社会的格局是这样的,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形成,黄河、崤山以东有六大强国(齐楚燕韩赵魏),这些个强国中间还有几十个小国家。和秦国接壤的两大国家为楚国和魏国。从版图上来看,秦国位于中原的最西边,紧紧靠着少数民族的部落。秦国就是在这样一片不毛之地,和蛮夷作斗争,辛苦开垦出一片国土。但是,秦国在国际上不被其它国家承认,把它当做蛮夷,不和秦国建立外交关系。
周边列国的所作所为深深的刺痛了这个只有21岁的秦孝公的自尊心,发宏愿,修德布政,欲以强秦。历史证明,秦孝公真的成功了,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此时此刻,让我不禁想起了伟人的一句话,当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内因和外因都很重要,但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内因,当你从内心崛起,发愤图强的时候,是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的。
书曰: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尝试,不断的改变。我特别喜欢用化学上的一种现象来说明,就拿氮气、氢气合成氨来说,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由于氮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所以,通常状况下,合成氨是无法进行的,或者氨的生产效率很低。为了能够提高氨的生产效率,我们需要增加压强,使用铁触媒,高温等条件,这样化学方程式才会向右移动,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那么我们就无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打破的确很难,会遇到很多的阻力;打破也很冒险,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将要去哪里。风可以随便的吹起一张白纸,但是无法改变小小的蝴蝶想要达到目的地的决心,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笔者最近在减肥,计划每天早晨跑步,锻炼。短时间内,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是我相信,持之以恒的去做,一定比不做更有意义。早起的确很难,可是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不顺从,在于不断的战胜自我。
0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广布天下,有能献计强秦者,秦国封官赏地。商鞅由此西行入秦,献计变法,开启了秦国由弱变强的篇章。
变法的初衷是极好的,可是还是受到了秦国原有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呢?很好理解,那就是触动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反对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驱动。
说服秦孝公决心变法,商鞅朝廷之上,舌战群儒,力排众议,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经典的辩论。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很多人不能和他们商量怎么开始,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有至高品德的人不会和一般老百姓辩论,干大事的人在做事情前不会和众人商量。)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述的就是上面的道理。那正态分布图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特别优秀的和特别差的人不到5%。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信息,大多数是来自普通人的信息,如果我们按照普通人的思路去决定我们的思路,那么我们将毫无例外的成为普通人。事实上就是这样,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做什么事情的是,特别喜欢听别人的意见,让别人给我拿主意。其实这样特别不好,因为我们所咨询的人也是一群普通人。如果他们真的有什么真知灼见,他们早就去干了,根本轮不到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能做什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觉得能行,别那么多顾虑,干就完了!所有的普通人的经验,都是在引导我们做好一个普通人。
如果要改变这样的怪圈,我们首先得改变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让读过的书成为我们的上升的阶梯,只有踩在阶梯上,我们才看得更远,距离真理才会越来越近。
甘龙曰:“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甘龙说:根据旧法来治理的原因是,官吏都习惯了,而且老百姓会比较安定。)
商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孝者拘焉。”(平常人觉得老规矩比较舒服,学艺不精的人常常被所学的知识禁锢。聪明的人制定规则,愚笨的人服从规则,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愚蠢的人死守陈法。)
的确,待在舒适区就是这样,习惯了,比较舒服,可是待在舒适圈里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羽化和涅槃后的幸福。毛毛虫如果不羽化,它就不可能变成花蝴蝶,在花丛之间起舞翩翩,一辈子是一条爬虫。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成多大的事情,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震撼,那么我想,我应该尽可能的折腾,尽可能的追逐自己的的梦想,生命在于折腾,要尽可能的燃尽生命的能量。
04在变法开始之前,有一个非常牛掰的故事。
商鞅在国都南门闹市上放了一根木头,凡是能把木头扛到北门的,赏金十两。大家都觉得奇怪,不敢动。商鞅一看大家都不动,有说:赏金五十两。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真有人扛木头,扛到北门以后,当场兑现五十金。
这个故事我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首先,这么做是在告诉老百姓,政府是有信用的,让老百姓相信政府,这对以后的变法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信任都是从小积累的。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要么就不要答应别人,既然答应别人就竭尽全力完成。记得曾经有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弥留之际给自己的儿子说,经商有两个原则,第一就是签订了合同一定要遵守,哪怕这个合同让你倾家荡产;第二就是不要签订让你倾家荡产的合同。人品的基础在于诚信,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没有人品可言的。今天说改天请您吃饭,然后不了了之,明天说借的钱下午就还,然后不知所踪。遇到这样的人,趁早离开就行了,实在是不值得交往。因为小事都不能得到信任,那么怎么能委以重任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希望看到我文章的小伙伴,能够认真的践行自己对别人的承诺,每天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对别人的许诺还没有完成,这点真的很重要。
新法刚刚实行的时候,宣扬新法不合适的老百姓数以千计,新法推迟很慢。就在这时候,秦国的太子犯法。商鞅说,新法不能够顺利实行,是因为上面的人率先不遵守,给老百姓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于是决定制罪于太子,由于太子是储君,不便受刑。就拿太子的太师和太傅开刀,并昭告天下。
从此之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不遵从新法了。
同理,一个公司的制定制度,是为这个公司制定的,应该囊括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领导以身作则是保证公司制度顺利实行的基础。
05接下来,司马光对诚信做了很重要的,很精彩的批示。我决定原文摘录,和大家共勉。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06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各位朋友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留言,我爱你们。
——言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