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6)
25、
其实原因很简单,纽约市的前几任管理者,治理水平不可谓不高。
但是他们就像是扁鹊一样,总是在犯罪行为已经酝酿成熟之后,才开始治理。
而威廉·布拉顿就像是扁鹊的大哥,总是将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①首先,一个城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好像土壤对于植物的影响一样。
越是脏乱差的环境中,犯罪率越高。
假如一条街道洁白如新,四周的墙壁纤尘不染,即使你想吐口痰也会于心不忍,何况是打架抢劫呢?
②其次,一个人如果不赌博、不酗酒、不逃票、他是难以直接去犯罪的。
这就是对爱德温·利默特提出的初次越轨行为和继发越轨行为的“反学反用”。
布拉顿也同样解释说:
一个人出门买票、不随地吐痰、有没有赌博等等的不良行为,已经接近于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士了,他再想犯罪,心理上就会有障碍。
这一项措施就相当于是:
布拉顿在一些潜在的犯罪分子心理上贴了一个“文明人士”的标签,引导着他们、或者说是骗着他们从犯罪的高台上一步步走下来。
26、
显而易见,布拉顿的这两项基本措施都是在提前预防犯罪。
在犯罪分子外在的身体上,创造了一个不适宜犯罪的环境;
在犯罪分子内在的心理上,又营造了一个不适宜犯罪的心境。
长时间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普通市民和一些“坏分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犯罪了。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太上,不知有之。
所以,纽约市民一开始对朱利安尼和布拉顿的政策并不领情,反而对前几任长官“亲而誉之”。
尽管他们哥俩短短几年便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在位期间,一直都遭受着许多当地市民的非议。
这些市民认为他们没有实质性的作为,只会乱弹琴,就好像有人骂扁鹊的大哥没有实质性的医术,只会乱看病一样。
我想这些反对的市民们一定没读过《老子》,所以才犯了同一个毛病:
“心理性选择遗忘症”
凡是患了这种病的人,只能看到冰山浮出的一角,而看不到海平面下的冰身。
那么谈到现在,我们是否算是已经看清了水下全部的冰身呢?
恐怕未必。
接下来,我们不妨将犯罪率下降的事件放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俯瞰。
或许,又能看到冰身的另一个隐藏部分。
27、
第七,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上文讲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犯罪率领先世界。
可是从90年代开始,全美各州市的犯罪率集体开始出现滑坡现象。
但是除了纽约,其他的四十九个州并没有像布拉格这样的警察局长。
难道是犯罪分子们集体商量好要金盆洗手吗?
当然不是。
其实在布拉顿上任前,纽约的犯罪率也开始滑坡,只是比较平缓而已。
那么,推动全美犯罪率滑坡的幕后推手究竟是什么呢?
当时美国的各路专家,各行学者,在各大报刊上沸沸扬扬地讨论了十多年。
答案起码有八种,如果按照答案的热门度排序。
依次是:
1、新的巡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