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5)

2017-11-13 15:24:47 紫侠狼

紫侠狼 > 心理健康与内在成长

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关于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的原因,至少有数十种理论流派争吵不休。

不过,我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看法:

一个社会之所以会有犯罪现象,跟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生病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预防犯罪跟预防生病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最好的办法是:

创造一个不适合病毒和罪犯生存的环境。

也就是说,我个人是偏向于犯罪根源在于社会的理论,当然特殊的变态犯罪狂除外。

《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by 紫侠狼

21、

在1938年,美国的犯罪学家弗兰克·坦南鲍姆在《犯罪与社区》一书中,首创了一个犯罪理论叫:

社会反应理论,也叫标签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就是:

犯罪者是由社会制造的,犯罪者产生的过程,是由一个社区对有不良行为的少年给予消极反应,使其对这种消极反应产生认同,以致恶性循环,从而走上犯罪之路的互动过程。

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个孩子打碎了邻居的玻璃,就会背上“坏孩子”的名声。

再比如一个孩子偷了同桌的铅笔,就会被扣上“小偷”的帽子。

其实这种现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就像是过家家一样再正常不过。

但是社会上给予的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贴标签式的“消极反应”。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这些坏标签内化到自己认知当中,从而做出真正的犯罪行为。

22、

十三年后,爱德温·利默特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犯罪学的两个概念:

初次越轨行为和继发越轨行为。

他认为,其实所谓的越轨行为人人都有。

有几个人在年少无知的时候没做过几件出格的、甚至是被视为“违法”的事情呢?

只要一个孩子初次越轨后,没有被贴上“坏孩子”、“小偷”等等一类的标签,基本上就不会有第二次越轨行为(即继发性越轨行为),从而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路越远。

如果换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

坏标签相当于是一级一级的小台阶,许多孩子正是踩着这些“坏标签”一步步走进监狱大门的。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

因为爱德温·利默特给我们的启示是:

根据这两种越轨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给孩子贴上一些“好标签”,使他们从犯罪的高台上一步步走下来。

这种方法能行得通吗?

先别急着否定,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23、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犯罪率一度领先全球,许多州市几乎成了犯罪的天堂。

尤其是纽约,号称“犯罪之都”,各项犯罪率是基本稳定在全美国其他州市的2~6倍。

《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by 紫侠狼

纽约的市长和警察局长流水一样换了好几批,每一批也都实行了各式各样打击措施。

比如扩充警员、定点巡逻、加大惩处力度、甚至是禁枪等等。

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候犯罪率不降反增。

直到1993年,新上任了一位市长叫朱利安尼,他又任用了一位得力的警察局长叫威廉·布拉顿。

两人联手,才终于扭转了这一局面。

那么,他们是如何将纽约的“犯罪率”摁在美国水平线以下的呢?

24、

具体的法令和政策当然十分繁复,但是他俩的基本措施,说出来恐怕会遭人耻笑。

因为他们实行的最广泛的两个办法是:

清理环境和惩处小恶。

比如净化小区、清洁道路、涤除小广告等等;

再比如打击逃票、严查酗酒、清剿赌博窝点、禁止随地小便等等。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

一年后,纽约市的犯罪率平均陡降17%;

两年后,纽约市76个警局辖区犯罪率全部实现了百分比两位数的下降。

这种情况,二战以来所未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一页首页5/11尾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