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开尽岭南花:《笔记》笔迹,亦是心迹
文/江北客@伏羲梦蝶@千江寻一客
《笔记》/沈胜衣
胜兄大鉴:
《笔记》笔迹,亦是心迹。揭开火红似荔枝的封皮,似一个枕着天台旧梦入山砍柴的樵夫,恍兮惚兮间走进了一个“仿佛若有光”的桃源胜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清澈见底的溪流,于是忙不迭地以手掬饮。《易经》第六十四卦“火水未济”上九《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可心水如酒,沁透胸臆之间,我这莽撞浊物山野樵夫却也顾不上这许多了。这道人文溪流渊源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这便不由自主回想起了那些在阳台上读《负暄琐话》的日子——
我在阳台上读《负暄琐话》,我心里在想,如果是在北大的燕园,在未名湖畔,在红楼,读这本中行老人篱下负暄的琐话,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幸福啊?
百年北大,似乎是一个只可远观遥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烟火一脉传承的人文梦想,这一脉精神香火,在未名四老或燕园三老(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之后,又传承到了具体而微的何人身上,无人知晓。就如禅宗香火,六祖之后,再无衣钵。或许,百年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精神的碎片,借由《负暄琐话》这样不可复制的经典,散落在更广阔的人世间,而并不囿于北大校园、燕园和红楼之内。而中行老人,就好似《天龙八部》中那个洒扫躬行于少林寺藏经阁之中数十年如一日的扫地老僧,深不见底,深不可测——让河伯只能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百年北大,出了多少人啊……就连毛润芝,起初也不过是北大图书馆里一个不起眼的图书管理员,顺着《负暄琐话》、《负暄续话》往下读,章太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辜鸿铭,梁漱溟,叶圣陶,俞平伯……随手拈出几个,他们的著作就足够我们消磨几番寒暑,受用不尽……北大这一泓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汩汩潺潺渊源而来的人文清泉,真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矣!
中行老人的《负暄琐话》中记了许多大家名家(这其中,俞平伯自不待言,是我素来极倾心的,花山文艺十卷本的《俞平伯全集》,基本上可算是通读纵览了一遍),但《琐话》、《续话》、《三话》这么一股脑儿地读下来,日子久了,“堆蓝叠翠”,留在心里记忆刻痕最深的一段,竟还不是那些和所谓大家之间“搓绵扯絮”的“世说新语”,隐隐约约最“可意”的,不过是这么一出再平凡不过的家常段落人间烟火,大意是与好友骑自行车郊游,带“莲花牌”白酒、花生米等若干熟食,醉卧草莽间,听蛐蛐蝈蝈之类的秋虫之唱吟,得浮生半日之闲云云。其实这种“二两莲花白”的追求,并非是要文坛名宿,才能津津乐道的,升斗小民,呼朋引类,照样可以酒酣耳热,乐此微醺之胜境而不疲也。
因了眼前这本“像红日之火”(李克勤粤语歌)的《笔记》之第一辑“斯人斯书”,我又得以沿着“高林合扶疏”的谷林老人的“轻淡墨痕”,曲径通幽,踏雪寻梅,重又翻检中行老人的《负暄》系列,终于在《三话》之中找到了原文,特抄拣如下——(情境略有增删)
春秋暇日与三五好友骑自行车到玉泉山(西山一带)郊游,早点后出发,路过海淀镇,买烧饼和酱牛肉,买花生米和仁和号的莲花白酒。入山小游后,松林中围坐,吃喝,佐以谈笑。微醺后(中行老人大约需要一二两酒入口即可)可以卧在草地上,闲听秋虫(蝈蝈)之唱吟。
“流水任所之”,明月照松林。《三话》之序,恰是谷林老人所作。这一脉源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人文清流,经由中行老人“发思古之幽情”古意盎然之文承上启下,“负暄看碎影,流年总关心”,“于百年烟波水气之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逶迤至《书简三叠》,乃至兄之《笔记》,惠泽我辈,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满堂花醉三千客”啊!(君忆否,江湖客,天涯海角零落,友情热,温暖我的围脖,“丁香园有朋友约了我”……平伯圣翁,暮年上娱,中行老人,谷林老人,高山仰止,斯人已矣,这些前辈高人可没有今之电邮微博之便利,于是乎河伯之流只能望洋兴叹,捧读其著作,略发些微窈窕思古之幽情矣!)
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吾此番饮水思源,饮水濡首,却已不止“一瓢饮”了,还是与兄浅浅说些“淡淡交汇过”的心水痕迹吧。“一瓢饮”此辑中,《巨星都不能掀起轰动的园子》中说及董桥语“该经营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后花园”,我近读台静农的《酒》,老先生提到一种“苦老酒”,产自青岛,赴台定居后仍念念不忘。这种“苦老酒”和中行老人笔下的“莲花白”一样,令人心仪,神往啊!当然,若能配上一碗河北通县石庄正宗的玉米渣粥,就更加心满意足了。呵呵,崔健大叔,您就该干嘛干嘛去,这会儿可不需要“一块红布”,一碗农家自给自足的玉米渣粥,足矣!或者,《借水浒的酒杯》,调侃一句,“粗卤便粗卤了/洒家哪去管这许多!”
那就姑且只“淡淡渲染一下”吧,此篇中说到读圣翁、中行诸老的文章和读时下一些大白话文字毕竟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的背景和修养,融汇出淡中之味,枯中之神,是诗外功夫,学不来的。吾深以为然。但附庸风雅之时也只能以五柳先生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作挡箭牌了,还记得好像是诗圣说过“读书难字过”?
还是索性继续掠影浮光影影绰绰,辑三“书边影迹”的第一篇《戏言之书》引我去读了兄之旧作《笑笑,想想,夜色渐凉》,对那位将“搞笑”与“残”并列于一身的男人品头论足一番,在这里我还想来补谈两句,我倒觉得,就好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那块玉,那烟本该是要飘向“藐姑射山”的,可是俗世尘缘却要无声无息无痕无迹地要它化作“人间烟火”,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怎么可得呢?办法,有。那或许就是将这玉浸润在水中,在眼前这道人文的溪流中。如兄和林文月老师这样名副其实的“读中文系的人”,早早与书结缘,于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如呼吸一般自然地以某位作家或某部文学作品做为精神生活的依托与根据,譬如在辑五“花名册”之《草草的回忆中》提到的惠特曼之《草叶集》。又如辑五“花名册”之《春花意转折》中提及因金克木书评(对兄之婚恋观产生极大影响)而读“鸳鸯蝴蝶派”徐枕亚的《玉梨魂》,说来有趣,我亦曾因在兄之花木文字中涉猎读到周瘦鹃之名,而在图书馆借阅了《礼拜六的晚上》(陈建华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并贪污极素馨淡雅书签一枚呵呵(看来下次我要去找找郑逸梅或者仇春霖的书来瞅瞅啦)。
当然,在老兄这里,还不止局限了书本,在书边,还有影迹,在书外,还有余音。影迹余音之中,都有些心迹可循。我欢喜这样不经意的找寻,羚羊挂角之间,找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幽心事(譬如《生命经得起怎样的改编》之“让回忆与遗忘同床而异梦”的结尾),悠悠心语(譬如《人与火》之结语),剥啄探访一个个隐身于岁月长河中的“皮肤下的陌生人”。譬如在《时时刻刻,总是从前》中采撷这样的会意于心的果子——
于是,达洛卫夫人拥抱了实实在在的庸常生活,沃尔什则从此浪迹天涯。——彼此只把美好青春的记忆留在深心处。
……但丰盈的青春已注定了此后岁月的沉重,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老了,剩下的,只是对逝水年华的感概追忆。
(同在一辑的《八十年代站台上的六十年代人》一文中也提到了李皖的《这么早就回忆了》,我特地找来一读,与兄一起追忆“六八式”的逝水年华)
……而我们只能选择达洛卫夫人,把回忆掺匀生命,延续下去;那追忆的一日,便是一生的缩影。(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笔记,可对于那块浸润在溪水之中的玉来说,当初不知要刻上几许心痕才可开解,才能得出这样的人生结论,“永远扎在我们的心底”啊!这一刻心有灵犀,醍醐灌顶,即算没看过电影或小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追忆本身也不过是风沙中的一滴水而已。
(撷自《生命经得起怎样的改编》中“风沙中的一滴无名水”一节,呵呵也想起我参考陈奕迅《落花流水》的意境涂鸦的一首《金风玉露》)
金风玉露
I Didn’t Know/Jane Z
蓍草填词/江北客@伏羲梦蝶@千江寻一客
回头望/多难忘
欢乐颂/纠缠着忧伤
梦田的陈酿
一点一滴褪色
一片懵懂/岁月青葱
追逐彩虹/不怕坠落
直到遇见你呼吸
风化了我双翼
风和露游戏
露珠渗透大地
露水天真地以为
风会永远在那里/吹拂大地
可惜自己/风干成沙粒
风沙被吹走
如同你的温柔/无影无踪
风沙无情
早忘了疼痛
忘掉温柔
风卷残云后/赤裸的伤口
如雪的寂寞
风和沙分了手
从此后不会再相逢
无法相信
当时的月光/你撒的谎
请你撒手
对不起/已无济于事
假的面具/覆盖了真实
我相信/你说的每个理由
雀跃的天使
只为我振翅
你的故事/风流韵事
可我的心事/价值连城
最美的真实
属于大地的果实
风和露的游戏
露珠坠落大地
露水曾天真地以为
风会永远在那里/拥吻大地
可惜自己/风干成沙粒
风沙早被吹走
就如同那温柔/无影无踪
风沙无情/早忘了疼痛
忘掉温柔
风卷残云后/赤裸的伤口
如盐的寂寞
风和沙分了手/从此后不会再相逢
无法相信
当时的月光/你撒的谎
请你撒手
说对不起/已经太迟
曾属于我的世界/一切都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的世界)
可是/当真相粉碎了梦想/我无法承受
不能承受的轻/太重
你的无辜/怎么能说出口
是你把我辜负
(是你将爱辜负/辜负)
你从未说过一句对不起
我要撤回/追爱的潮水
风干了寂寞
磨蚀温柔
风卷残云后/赤裸的伤口
别再撒谎
请你撒手
说对不起/已经太迟
已无济于事
一片懵懂/岁月青葱
追逐彩虹/不怕抽泣
泪水都抛在脑后
我相信/你说的每个理由
雀跃的天使/只为我振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