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苏武:被偷走的十九年,活成不一样的云烟

2018-04-01 11:21:04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阅读方法

引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感叹“是时守节绝域,或归或不得归,不止武一人也。而皆不见于史籍,则有幸有不幸,岂不重可叹哉!”可见,苏武的事迹并非偶然。然而,为什么唯独苏武脱颖而出?为什么“汉重苏子卿”?本文拟就以苏武为线索追究苏武之成为苏武的精神力量以及后世的误解和继承。

《读史手记-苏武:被偷走的十九年,活成不一样的云烟》by 一篇读罢

图1-傅抱石:苏武牧羊图

一、真实的苏武及其与昭宣时代的际遇

苏武的一生,以公元前100年出使、公元前81年归汉为界,分成3个阶段。

公元前140年至前100年的40余年里,他出生并成长在汉武帝时代。他很可能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父亲苏建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并获得军功,以故苏武兄弟三人都根据当时的“任子制度”入宫为郎官。汉代的使者,大多由这些郎官充任,皇帝有事临时派遣,事毕回归本职。苏武成长的时代,既然汉朝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的时代,也是汉武帝君权形成的时代。四处出击的汉帝国培养了他的祖国荣誉感,张骞出使和卫霍事迹也提供了崇拜的事例,再加上他一家的荣辱都拜武帝所赐,自己又是天子身边的郎官,忠君的思想也自然在他的脑海里扎根。如果说张骞出使代表了一种少年的开拓精神,那么40岁左右的苏武出使,只是这种精神的光大者。

《读史手记-苏武:被偷走的十九年,活成不一样的云烟》by 一篇读罢

图2-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公元前100年至前81年的19年里,他被扣留在匈奴。这本是一次寻常的出使,汉匈双方互放被扣留的使节,然后武帝派苏武拿着礼物答谢。苏武是正使,张胜是副使,常惠是随员。使团到了匈奴之后,张胜遇见了自己的老乡虞常,二人合谋杀掉此前投降匈奴的汉朝使节卫律并劫持单于的母亲。事情败露,没干成,这就牵连到苏武了。这个计划外的变故,改变了苏武的生命轨迹,偷走了苏武十九年光阴。

我们很难评价这次事变对他是幸运还是不幸。说不幸确实不幸,是自己在北海放羊,胡服吞雪,他的妻子改嫁儿女不知音信,他的兄弟先后自杀。说幸运吧也确实有幸运之处,正是这次变故他从默默无闻的苏武变成了被人铭记的苏武。也正是被扣这十九年,使他躲过了武帝晚年的政治漩涡。对比稍后李陵投降的不幸,他不投降或许更幸运一些。我们从李广-李敢-李陵的遭遇看,会同情李陵。从苏建-苏武的遭遇看,也会理解苏武。这里没有对错,个人选择不同。我很不赞同一些学者以李陵来贬低苏武或者以苏武贬低李陵的做法。对苏武来说,扛着不投降比较容易,选择了这个立场,会随着时代深化,反正扛了这么多年,变卦都没面子。生活上,这十九年,他娶了匈奴女子并生下孩子,也过得去。真正难熬也是常被我们忽略的是思乡之情。

《读史手记-苏武:被偷走的十九年,活成不一样的云烟》by 一篇读罢

图3-苏武牧羊戏曲

公元前81年在常惠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故土。回日楼台非甲账,去时冠剑是丁年。此时是汉昭帝在位,此时他已经是60岁上下的老人,他先去武帝的陵墓上祭拜,然后被任命为典属国,据王宗维《汉代的属国》的研究,典属国是个虚官。为什么他没有向张骞那样受到重用?我认为有2个原因。一是他这十九年里只在北海放羊,没有像张骞那样详细考察各地路线。二是,昭帝时期霍光秉政,虽然没有改变武帝的政策路线,但也没有扩大。宣帝亲政后,凉了很久的苏武又被重新记起来,成了麒麟阁功臣之一。宣帝此举,一在弘扬自己是武帝正统,他是卫太子的孙子,要继承武帝的事业。二是他要挖掘苏武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这既有维护自己君权的作用,也是表彰苏武的事迹。苏武的历史地位就此奠定。

一些学者认为《汉书苏武传》主要是官方刻意提倡苏武作为典型,因而,怀疑苏武事迹的真实性。一些学者则强调苏武事迹的真实性,不提官方的塑造。我认为两种因素都有,但仍以苏武的事迹为主。这跟今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样。

二、苏武的后代继承者及其与真实苏武的区别

在魏晋隋唐时代,苏武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了,士人阶层更多探讨他和李陵的关系以及士人际遇问题,毕竟,这是士族当道的时期。宋代以后,苏武的事迹被改编成戏曲、绘画等多种形式在民间流传,也出现了后世苏武的代表人物,如宋代苏武-洪皓、明代苏武-张煌言、清代苏武-叶名琛、民国苏武-黄杰、当代苏武-滞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我们先看一下真实苏武的特点,然后来比较下他们的差别。我认为,汉代的真实苏武,有3个特点:

1、汉强匈弱的时代背景;

2、皇帝或者国家派出的外交使节;

3、被扣留后成功返回;

宋代洪皓,具备后两点,但发生在金强宋弱的背景下。明代张煌言,三点都不具备;清代叶名琛,具备第二点;民国黄杰,具备第三点;当代王琪,具备第一点和第三点。其中王琪最像。

《读史手记-苏武:被偷走的十九年,活成不一样的云烟》by 一篇读罢

图4-滞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

三、苏武精神是什么?忠君?爱国?

张中行在《横议集》“读汉书苏武传”一文中,主张苏武牧羊北海是忠君,我们今天要放弃忠君思想。在传统儒家史观的影响下,苏武被塑造成忠君的典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忠君爱国是不可分开的。先秦时期的“忠君”是个人之见的对等关系,如豫让刺赵襄子,这种忠君思想只讲个人的恩遇不计是非。但汉代的忠君则与爱国绑在了一起。君已经不是个人了,还是皇权的象征,还是国家的象征。苏武的忠君思想,有忠于汉武帝个人的一面,更多的是对汉朝政府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忠心。自1911年清朝灭亡后,个人式的君主形式上已经没有了,但代表中国的政府,代表政府的国家元首,依然存在。从这点看,苏武的精神永不过时。

就汉以后的苏武遭遇来说,大多时候是胡强汉弱的背景下,一幕幕悲歌。在这种时代背景置换下的苏武形象,也就给我们一种视死如归、忠贞不渝的刻板印象。本文图1-傅抱石画的《苏武牧羊图》以及图5诞生于民国的苏武牧羊歌,都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我们固然钦佩这种悲剧精神,但我们也应看到背后的无奈。

今天,我们要真正继承苏武,除了精神,还要重新塑造大汉雄风的时代背景。

《读史手记-苏武:被偷走的十九年,活成不一样的云烟》by 一篇读罢

图5-产生于民国的苏武牧羊歌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以及进一步阅读书籍

01、汪春弘:关于《汉书·苏武传》成篇问题之研究

02、何寄澎:《汉书》李陵书写的深层意涵

03、贾俊侠:西汉苏建家族迁武功考

04、李书兰:汉代的任子制度

05、廖伯源:秦汉皇帝使者考论

06、黎   虎:汉代外交体制研究

07、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贺陶乐:释汉节

08、林   干:匈奴历史年表

09、李光羽:苏武

10、张中行:读《汉书苏武传》

11、杨联升: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12、佐藤将:中国古代的忠论研究

13、章培恒: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

14、丁宏武:唐前李陵接受史考察——兼论李陵作品的流传及真伪

15、张大新:论元代前期历史剧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

16、刘    洋:历代苏武戏考论

17、张克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绘画中的接受研究

18、陈世荣:苏武牧羊歌与蒋荫棠先生

19、苏振武:苏武精神历久弥新之原因所在

20、苏振武:汉之魂-苏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21、苏振武:苏武精神与儒家伦理

已是最前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