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3) 专注的神秘体验
有参加过灵修的网友曾经描述过极度专注的体验。
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专注于一朵玫瑰花。当精神力专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玫瑰花。
我曾一度认为这会不会是某种幻觉。但是唯有经历过神秘体验,才知道它的真实不虚。
《瑜伽经》的1.41对这种体验在原理上进行了解释:
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心清除了意识波动时,就会达到与专注对象同一。……这种与专注对象的同一被称作三摩地。
在散落在世界各地一些古老的典籍里,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世界是一种波的震动。要知道,光的「波粒二相性」直到1924年才提出。而在此之前很多年,就已经有人提出了波、频率和振动,不得不对意识的力量感到不可思议。
在美国「新世纪」运动中,亦有很多建立于这个基本理念基础之上的学说。「吸引力法则」就是其中的代表,认为当把自我调频到想要的频率之中,人生就会发生巨大的逆转。可惜的是,这套东西后来被降格为吸引财富的手段。
在「拜科学教」盛行的今天,很多人会对这些说法嗤之以鼻,坚持认为只有用科学去证实才是可以相信的。在以前,我会说,科学不是世界的全部,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又或者,会以物质与心理世界的两分来批驳,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科学还是非科学的文章,可供参考。
但如果非要较个真的话,也确实有一个可以有信服力的实验。
这个实验仍然来自我心中的大神肯威尔伯。意识似乎不可测,但脑波状态却是实实在在可测的。在睡眠状态的四种脑波状态已经被研究过多次了,实验证明,人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脑波。
基于这一点,肯威尔伯用一台脑波测量仪,演示了各种状态下的脑波形态(这个视频网上有,但我找不到链接了)。我诧异于,当他说接下来进入三摩地状态时,看得到仪器上的脑波全部中止,表示他的一切意识活动停止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回到本书,《瑜伽经》将「三摩地」状态进行了分类。
专注对象是粗糙对象的情况下,如果头脑里还有对象的名称、性质和相关知识,此时被称为「有寻三摩地」;相反,如果同一时有关对象的一切知识已经消失,只剩下对象本身,则称为「无寻三摩地」。
同样,不用执着于名称,知道意思就好。显然,后一种更加完美。但这还不是最完美的三摩地。
对象是细微对象的三摩地又要更高级一些。与上面一样,如果头脑里有细微对象的名称、性质和知识,这种三摩地仍然不究竟,都还留着欲望和执着的种子。
只有最后一种,「无伺三摩地」是完美的,心会变得纯粹,它超越了所有经典和推理。
在这个状态中,将能够通过直接的超意识体验获得另一种知识。不然你认为这些知识从何而来?
但这还不是最后。
最终,三摩地产生的印记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就进入了「无种三摩地」。
与梵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