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放下焦虑,而不是和自己死磕
亲近大自然的六六
1 育儿是我们和内心的焦虑之间的对抗
今天儿子和奶奶出去旅游了,第一次和他分离,我竟觉得无比享受自由的时光。从最初的一刻也离不开他,到现在的静好如初,安之若素。
我发现,育儿,不仅仅是育孩子,而是与自己内心焦虑之间的对抗。
我儿子六六还没出生前,我就充满着各种焦虑。这个宝宝会健康吗?会遗传我的丑基因吗?临盆的时候会不会生不出来......
各种产检按时按点去检查,可是还是错过了唐筛的最佳时期。高中一位医生同学告诉我,没关系,你这么年轻,家里又没出过唐氏儿。况且唐筛在国外都过时了。
可是我还是很害怕,一直惴惴不安又不停地安慰自己,并查了大量资料,和医生同学所说无异,可是还是焦虑 。
做B超前,医生告诉我,并不是所有的残疾都能够通过B超看出来,必须让孕妇知晓。前不久就一个妈妈生下的儿子没有耳廓,把医院告到法院也是败诉。听得我胆战心惊。
老公老是安慰我,咋老想些这不好的事呢?自然优胜劣汰,我们的宝宝被留下来了,自然是最健康的。
生六六的时候,由于我太痛,呼吸太乱,助产士告诉我宝宝已经快停止呼吸了。医生马上联系儿科准备急救。我万念俱灰,眼泪一滴滴留下 ,身体上的痛已经麻木,那一刻,我想,孩子要是没留下来,我也不要活了。
可是六六奇迹般从呼吸几乎为零到恢复正常,出来的时候我看着这个小不点,剩不下一点其他的情绪了。
出生第一天的小六六
养儿一日,担忧千里。
焦虑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刚出生的六六头上就长了好大一个包,医生说是产道挤压,会自然消失,不用担心。黄疸值又特别高,医生建议照蓝光,又照了两天蓝光黄疸值不升反降。
医生提出,转儿科。意味着未来一周,我们都见不到宝宝。
立刻被奶奶拒绝了,我犹豫不决,却也舍不得。于是,忐忑不安地出院了。整个月子里都在焦虑,怎么小脸蛋还是黄黄的。
直到出了月子后一周,黄疸才逐渐褪去。
但是不代表焦虑停止了。
母乳够不够?每天吃饱了吗?又长了几斤?又长高了多少?
穿这么多衣服会不会冷?要不要再加点衣服?
孩子成长不可逆,会不会耽误他的最佳发展时期?怎么还不会翻身,还不会爬,还不会叫妈妈?
特别是产假放完,我得回单位上班了,我都只想把她带到学校,带到身边。怕错过他语言最佳发展时期,怕有毒奶粉,怕没有妈妈在身边,他会害怕......
娘家人全反对,劝我,“你不把六六丢给奶奶带就好了,这么操心干嘛?”
可是我放不下自己的焦虑,把自己累得都要精神崩溃。开车上班路上,眼睛都要闭上了 。
直到我累得走路昏倒,被送进了医院。
于是,我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
2 孩子很好,没有你的生活,没有你的焦虑,他也很棒
六六的中文语言发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和他一直以来都是说英文,而另一个和他朝夕相处的奶奶和他讲中文,爸爸是个两面派,一会中文一会英文,有时中英夹杂。
可是六六中文的发展经常让我惊喜连连。十个月的时候开始叫爸爸妈妈,后面冒词语层出不穷,现在一岁半长长的句子蹦跶蹦跶就出来了。
而英文,还只停留在说词语的地步。
放下他会受冻的执念,尽可能和大人穿一样多的衣服,摸摸粗粗肥肥的小手,温热着,便不管他人的眼光,“你家孩子怎么穿这么点?”
而六六也能很好地对抗温度和天气的变化,调整自己身体。
还记得他五月底第一次感冒,他咳嗽得不能呼吸,晚上睡着了也咳醒并呕吐,整整三天三晚彻夜未眠。
去医院看了,医生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需要吃药做雾化。可我焦虑,这么小的宝宝吃药对他究竟有怎样的影响,硬是没给他吃药。还好还在吃母乳的六六恢复快,第三天我快撑不住的时候他又好了很多了。
现在他生病了,我都会带他去诊所看看,开点药,放下对药物的成见,而是让人更心安,也让他恢复得更快。
会爬以后的六六,到了哪里都想爬,连在超市也挣脱着想下来,可是,又怕别人踩到他,又怕一身太过脏兮兮,可是他就是想去爬,去探索。
在外婆家附近脏兮兮的沙子上玩耍
我放下焦虑,让他自由自在爬行,他的大运动能力就在每天不停地爬行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一岁两个月的时候,他居然可以双手抓住单杠悬挂自己十秒,让人瞠目结舌。
放下担心别人照顾不好的焦虑,让六六跟着外公外婆出去玩耍,和小朋友在院子里奔跑,他学会了玩过家家,学会了与别的小朋友共同分享玩具。
放下他可能会感冒的焦虑,让他尽情地去春夏天玩水,冬天玩冰,去体验一年四季的美好。
玩冰冻得鼻涕都出来的六六
放下他母乳最好喂到两岁的焦虑,一岁的时候断了奶,虽然内心一万个不舍,但是妈妈和宝宝的睡眠更重要。
这两天跟着奶奶出去探亲,在决定出去之前,奶奶和爸爸都有小心翼翼征求我的意见,我自然同意。对于六六来说,是一次从所未有的未知的旅行,对于爸爸妈妈来说,也是难得一次二人世界。
他出门后也没有念叨妈妈一句,第一次坐高铁,兴奋地在座位上爬来爬去。到了素未谋面过的亲戚家里,也没有羞怯,见人就有礼貌地打招呼。熟了一会,又“原形毕露”,开始“孩子一岁半,翻坛倒罐”。
没有你的生活,他也过得很好。
3 让我们回到育儿的本质
《育儿本质》的作者安娜·约翰森和维克·古德曼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为消极的东西而配备的。”
而我们的的焦虑所产生的都是消极的情绪,比如你对孩子说,“不要走在马路上去,他们的大脑中就会呈现一幅走在马路上的场景,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而至。”
如果我们是焦虑的父母,孩子能够敏感地察觉到,并会对自己的行为而犹豫不决。
在面对一个泥坑的时候,六六最初是要看一眼妈妈的,如果妈妈眉头紧锁,他会迟疑,眼神也是暗淡的。
而在我放下焦虑后,六六可以敞开心去踩水坑,不需要再看我一眼,而是一往无前。
而生活很多时候就需要这样的一往无前。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带着无限的好奇和向往,却在我们大人的焦虑中停滞不前。
而用乐观的心态,放开的心态对待孩子,也能够传染给孩子。也让孩子有更多无限的未来。
不因自己的焦虑而扼杀孩子的无限潜能;
不因自己的焦虑而让孩子丧失尝试生活的勇气;
不因自己的焦虑而让孩子对生活充满了焦虑。
这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是给他们探索的过程。
我相信,长大后的他们将会: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即使也有烦恼,也能很快摆脱困境;
有追求,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是向上延伸。
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的我们,教给他们以后也是不焦虑的生活和培育下一代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