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一件事情投入越多,就越认同或喜欢?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对于一件事情,投入的越多,越不想放弃,甚至更加认同和喜欢。
比如,花了很长时间付出很多将女孩追到手的男孩,或者陪着一个渣男付出青春的女孩。
比如,左右衡量A与B两款其实差不多的产品后,选择了其中之一,然后跟(安慰)自己说这个怎么好,那个没有选择的有哪些不好。
比如,那些邪教分子都对自己的内部身份认同感很高,愿意为组织赴汤蹈火。
还有,如果想让学生对老师评价高,那么这个老师就请多布置作业;以及,在政治竞选中,如果想让你的手下对你更加拥护忠心,那么就不要付报酬,因为志愿者会更喜欢你。
等等诸如此类。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奇怪的心理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家Elliott Aronson and Judson Mills进行了一次非常有名的实验:请女性被试加入一场对性的讨论。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女性是保守的,社会期待的都是好女孩的形象,公开谈论性是很让人害羞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加入讨论之前,让被试大声朗读一些与性有关的词语,以确保她们在进入小组讨论时不必太尴尬。
第一组被试被要求朗读一些与性有关的词语,但是比较温和、不粗俗,比如“处女”或“妓女”。
第二组被试被要求朗读一些与性有关的粗俗的词语,包括性器官的俚语和描述性行为的词语,以及小说中描述性爱的生动语言。
很明显,第二组的被试需要完成更加严酷的考验。
实验结果显示,当被试加入小组讨论以后,第二组被试对小组讨论的好感度(下图中红色部分)明显比第一组经历温和考验(紫色)或没有朗读任何与性有关的词语的对照组(黄色)都要高。
基于此实验,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理论:Effort Justification,心血辩护效应。即,你为了加入一个组织付出的努力越多,你对该组织的评价就越高。
与此相似的,还有后来的IKEA effect (宜家效应)。
研究发现:仅劳动本身就足以使人们更迷恋自己的劳动成果。哪怕只是构建一个标准的物件,一项艰巨而孤独的任务也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创造,即便组建的很一般。
这个效应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你越会觉得它有价值。
说到这里,大概就能明白文章开始列举的那几个例子的原理了吧。可是,这些结论仍然只是结果。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观点呢?
这就要追根溯源到所有这些现象的理论鼻祖人物费斯汀格,以及他的认知失调理论。很早,费斯汀格就进行过类似的实验,这里不讲实验。我们讲一个更浅显生活化的例子。
比如,戒烟。当行为(戒烟这件事)与态度(好想继续抽烟)产生冲突时,为了减少内心的紧张和不愉快,人们会通过各种办法减少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你可以:
1. 改变态度:虽然香烟有害健康,但是我就是喜欢;
2. 加入新的认知:吸烟让我放松,能够集中注意力思考;
3. 改变行为:努力戒烟,再也不抽。
这几种方法中,改变行为是最难做到的,于是,人们更愿意去选择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认知。
就前面Aronson and Mills的实验来说,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当众朗读与性有关的词语),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失调,人们只能改变自己对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当然,个人认为,这不一定是真正的喜欢,更可能是一种接受而已。
认知失调理论中,除了上面讲到的心血辩护效应之外,还有不充分理由(某员工:唔,我这么努力地加班还不敢跟老板提加班费的事儿,所以我应该很爱现在的工作吧)、决策后失调(在同一价格区间的A品牌与B品牌汽车,选哪个?不管选哪个,即使后来发现不省油,也会认为比另一个品牌好)。
总之,当人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外部的正当理由时,就会尝试寻找内在的理由——以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为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从心理学分析了原因。
还有人,从经济学角度,把这些现象的原因解释为沉默成本。即,在某些情况下,早期投入的成本已经无法为后期带来任何收益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段感情中投入的越多,越不能够轻易退出。或者哪怕这段感情已经让人筋疲力尽,仍然不想放弃;或者在分离边缘,依然不舍和徘徊。
并不是因为那种情感有多么深和多么爱了,而是因为付出的太多,内心的不甘和残存的渺小的希望导致。
因为如果再继续努力一点点,或许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了呢。担心一旦撤离,近在咫尺的成功就会功亏一篑,前面的付出也就化为乌有。
而一旦正式从这段感情、关系中撤离后,又开始给自己找各种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比如会挑剔对方的各种问题,之前美化的人物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
最终目的是达到自己的心理和认知平衡,不然要么愧疚,要么不甘,要么还继续挣扎在之前的不好的关系中,哪一种都会百爪挠心,在态度和行为之间,还是改变态度来的更容易一些。
P.S. 现实的讲,这样的人其实只是为自己做到了及时止损而已,然后给自己找借口安慰自己。那些付出了很多,或经历了艰辛得来的感情或家庭,就一定会珍惜吗?倒也未必,因为也要考虑期望值,期望与现实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