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

2018-04-04 23:46:04 旭日东升_198812

旭日东升_198812 > 心理健康与内在成长

【“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

《【“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by 旭日东升_198812

(一)“讨好型”的人并不少见

蒋方舟前一段时间出现在了《奇葩大会》上,分享了自己关于“讨好型人格”的看法。

蒋方舟说自己曾经被朋友问到过一个问题:你跟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吗?

而“真实的关系”是指:你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会跟对方争吵,不害怕起冲突……

蒋方舟反省了自己,她说:即使在恋爱的亲密关系中,自己都在刻意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避免起冲突,怕对方不高兴。

她把这种习惯性的讨好归因为成名很早,一直跟自己交往的人都是比自己大的 、有地位的人,“他们一定做对了什么”,所以一直习惯性地去迎合,即使他们说的是错的,也不敢说。久而久之,就遗忘了自己。

最终她找到的治愈自己的方法:去东京待了一年,没有认识的人,不用讨好谁,才渐渐发现自己的需求浮现出来。

1,讨好型人格中虚弱的自我

我把蒋方舟的观点分享给身边的人,很多人都反应过来: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我这才发现原来自认为是“讨好型人格”的人这么多,真是辛苦各位了。

讨好型人格,容易给人人畜无害、ta是好人的印象,但ta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好,是“我存在、你也存在”的好,而在讨好者的人际关系中,自己是不存在的。

因为怕你对我有不好的评价,所以我先预设你的需求、满足你所有要求。

这种预设,让人心累,因为这种讨好,是一种防御,它用一种刻意的“好”,代替了真正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和讨好型的人相处过程中,被讨好的人也不舒服。因为讨好者拒绝看真实的对方,而是提前将对方设置成一个“需求集合体”,对方能感觉到自己被工具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敏感的人会感到跟讨好者交流的其乐融融之下,感觉到尴尬。

我朋友曾经忍无可忍地对一个一直讨好他的下属说:

你不要把我想得那么坏,总是小心翼翼,我其实很好相处,你可以放松一点。

对讨好者最好的办法是释放其心中的恐惧,“戳破”讨好者构筑起来的人际围墙。

比如我另一个朋友a,他被我们称为讨好型人格“解药”。

我观察过,他和朋友们的对话有时是这样的

他朋友:这里的菜比上次好啊。(开始讨好了)

朋友a:上次请你吃饭的时候,还一直说不错啊,那是你说的话么。

他朋友:呵呵,上次那地方是不行。

朋友a:你上次怎么不说?你丫就是装。

讨好者无意中,会被a这种说话毫无顾忌的说话方式爽到。因为跟讨好者相处,a示范了“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方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种氛围里,讨好者习得了新的行为方式,感受到了某种自我封锁的替代性解禁。

其实a也很好概括,无非是“真性情”。他拥有敢于挥洒真实自我的心理资源,而很多讨好者却不幸,还没有。

2,真性情要什么心理资源

a为什么敢于真性情?因为他不找别人要东西。

要人脉是一种要,怕得罪人、要认可也是一种要。

a跟我说:

你有钱没有钱跟我们做朋友没有关系,我也不求你,我就是聊爽了就行。

所以,a是一个真心、坦荡的朋友。他的身边经常有很多生意人朋友,过一段时间总想找他聊聊,听他骂骂咧咧地说点实话。

当然,我们绝不是说讨好就是一种“病症”,其实讨好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这一机制也有着积极面,其实,讨好者往往:

有完美主义倾向,做事自我要求很高;

为人也很热情(虽然可能只是表面的亲和);

因为过度考虑自己对责任的承担,而显得非常有担当和负责任。

这恐怕也是少年成名的蒋方舟的成长心理密码,如她所述:她妈妈是一个小镇文艺青年,一直想当作家,但是没如愿,因而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蒋方舟身上。

妈妈告诉她,如果7岁还没写出一本书,警察就会来把她抓走。在惊恐中,蒋方舟一直以为每个小孩7岁都要出书,所以日以继夜地写,直到7岁果然出了一本书,一举成名。

与其说这样的蒋方舟活在一种追逐自我肯定中,不如说活在一种不要让妈妈失望,不要做错的恐惧之中。她如果不证明自己能做到,就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辜负了全世界。

3,讨好症,都是缺爱症

复杂的是,现代社会文明导致合作性增加了,人际关系在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因为处处存在一种普遍细化的协作关系,这给讨好型人格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只有了解更加多人的需求,让更多人满意,你才能得到自己要的东西。

这对于每个讨好型的人来说,这是更累更挫败的恶性循环,于是有的人想到上班要去跟那么多人打交道,就心累。

要打破这个循环,就要为自己找到允许发展真实自我的“不怕”,觉察到自己的虚假想象,刺破它。

a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你不去讨好别人了,反而获得了更真实的关系。人都能分辨出真心和真诚,但你带着目的去讨好,自然也就拒绝了真实。

其实,不讨好会失去虚假的关系,但会赢得真实的关注。

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要发展出阴性的力量,我们内化的自我意象中要有一个慈母的形象,她具有阴性的特质,抱持、容纳、包容、无条件的爱。

因为不被母亲爱(的感受),于是婴儿老拿眼睛看着母亲,要求母亲关爱他。

当他看到自己做了高兴的事,母亲夸奖了他,他就觉得拥有了全世界;而当母亲转过头去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全世界的灯都熄灭了,人生一片黑暗。

小孩会做一切的事情来获得母亲的爱,望向母亲的方向,用恐惧母亲的背离构建起来自己以外部为中心的讨好行为模式,所以拼命想发展出一个别人认为的更好的自己。

多数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实都是缺爱症。(注意:这里所指的母亲,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母子关系,泛指以接纳为特质的阴性包容力量。)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自我,如果你想“治好”自己的“讨好症”,就要以自我的感觉为中心构建生命,肯定你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成年后学会爱自己,更多需要从自我肯定入手。

就像蒋方舟去东京一年,用对外界声音的反叛肯定内在真实的自我,你也需要在人生进入到更深的阶段时,为自己屏蔽掉一些评判要求,给真实的自我一个表达的机会。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像电影中说起的那样,“比起我的快乐来说,你的赞美算什么?”

4,讨好型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高成就倾向:因为自我要求高

低自尊 :常有萦绕不去的自卑,同时夹杂着自恋

高敏感:对别人的评价,情绪超级敏感

内归因:凡事喜欢找自己的原因,也是夸大型自恋的一种

道德感超强:常用超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by 旭日东升_198812

(二)恋爱中的讨好

现在,主动单身和恐婚人群越来越庞大,在一些人看来,谈恋爱似乎是很麻烦的事。单身者说“不是不去爱,只是怕麻烦”,恋爱人士说“搞不懂ta在想什么,动不动发脾气,还不如单身自在。”

恋爱中的女生容易踩的雷区

1,为别人的爱,从来都不是应该的

恋爱里,男生最讨厌女生把自己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在享受权利时满口“男女平等”,在履行义务时又搬出“女权理论”。

女儿有个朋友,男友对她百般好,她前一分钟说想吃早餐,下一分钟男友就把早餐送到楼下,当姐妹们羡慕地说她男票真好时,她得意地说:“他说过愿意为我做一切的。”

好景不长,女生被分手了,男生表示和她谈恋爱太累了。其实男女交往很忌讳一方付出太多,另一方把这种付出视为理所应当,爱情天平失衡导致矛盾种子早已埋下。

恋爱里有种关系叫“壁垒”,指的是恋爱中两个人彼此付出,建立“爱情壁垒”,在发生矛盾时会念及对方的好,提高分手成本。建立“壁垒”需要互动式付出,恋爱中两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爱是“你本应该”。

2,争吵时直击痛点,不留情面

男生是很爱面子的生物,特别接受不了女生不留情面的挖苦。恋爱里小吵小闹没关系,但如果女生肆无忌惮、口不择言,男生是很反感的。

主持人寇乃馨曾经在节目中提到,她和老公黄国伦都是强势的人,每次吵起架来都互不相让。有次吵得很凶,她怒气冲冲说了句:“黄国伦,你哪一点比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离过婚,你是二手货,你配不上我。”

黄国伦说了句:“你知道吗?有些话是不能说出口的。”随即消失了3天毫无音讯。恋爱中最无意义的就是贬损了,有些话一旦说出就收不回来,也会拆毁彼此为恋情付出的努力。

3,“你不_____,是不是不爱我了”

70.14%的男生很受不了女友需要反复确认自己的爱。

“你都没有秒回我消息,是不是心里有别人了?”

“我说的话你老是忘,是不是不爱我了?”

……

很多女生都会踩入这个雷区,不然怎么总会有“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种问题。没安全感的女生总是用各种手段试探男友,如果他没立即反应,那就是不爱。可是事实是:当你把对方攥得越紧,他越容易离开。

4,就是不说,让你猜

男女思维的差异真不是一点点,当女生对男生说话时:

男生很怕猜女生心思,不仅不容易猜对,猜错了可是会死人的!毕竟能心有灵犀到一下就猜中女票心思的情况是很少的,男生更希望的是:你的情绪你的想法都能不兜圈子说出来,不然你的需求我怎么去满足?你的情绪我怎么去照顾呢?

恋爱里女生最讨厌男生的行为

1,恋爱中的谈判,有时是谈不明白的

吵架时,有时男生觉得对方无理取闹,就想就事论事讲道理。然而女生却在一旁冷笑,“道理老娘都懂,又怎样?”。

看《乱世佳人》里郝思嘉和白瑞德的争吵,就能明白两个相爱的人是怎么谈崩的。在争吵时,两个人都在气头上时,男女采用的是不同星球的语言,根本谈不明白。

心理学家说男女的爱情需求是不一样的,男生需要的6种基本需求: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认可、鼓励;女生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慰。

所以,争论对错输赢,都不如一个拥抱。

2,“别想太多”

78.01%的女生表示每次听到男票说自己想太多,心都凉了半截了。曾有来访者也说过这个事,她有次在公司受了气,回家后和男票吐槽同事数条罪状,等不来安慰却等来一句:也不是什么大事,别想太多。

她说:“我也不是要他和我统一战线抵抗外敌,就算不说话安静地听也好,说 '想太多' 就像是我太闲,在没事找事。”

在遇到问题时,男生注重解决方法,女生注重向人倾诉。所以男生们,当你们听到女友抱怨时,给不了好的解决方案,就安静地听吧,“想太多了”这种话要谨慎点说……

3,有事自己扛,不想沟通

很多男生表示不善于在女友面前表现脆弱的一面,所以一些煽情,或表达情绪的话都不会说。他们遇到问题习惯自己处理,说这不是不信任女友,只是不想给她徒增烦恼。但对女生来说,这是不信任,你什么都能自己扛着,那我对你来说是什么呢?

男女的科学相处

1,给男生50%的懂,给女生100%的爱

女生如果给男生的爱达到满分,会很容易失去自我,患得患失。与其这样,不如爱他50%,剩下50%用来懂他,在他脆弱时安慰他,大男子主义发作时,给他留面子。

而男生们,确保给女友满分的爱吧~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爱去解决。你不需要完全懂她冰山下的全部意思,只需在她吐槽时认真倾听,在她生气时给安慰,让她完全沉浸在你的爱里。这样你们就能各取所需,和睦相处啦~

2,解决问题找男生,倾诉找女生

女生们,你急着和男友倾诉麻烦,他一开始认真听,并给你解决方案。但你滔滔不绝说下去,他越听越不认真,你生气他不关心你。

其实是你弄错了男生女生的不同功能。男生更注重解决问题,他给你提解决方案,就是爱你的表现了。如果你喋喋不休地抱怨,他只觉得自己的建议没帮到你,会开始烦躁。所以,想解决问题找男生,需要倾听找女生。

很多在爱情里踩雷的人,都是爱情智商不够,ta可以事事聪明,但在爱情里老是犯傻,让对方生气自己又摸不着头脑。与其改变对方,不如先提高自己的爱情智商,成为那个让对方幸福的恋人。

《【“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by 旭日东升_198812

(三)婚姻家庭中的讨好

爸妈经常“光临“的那家医院,妹和心内科护士站的小姑娘们已经混得很熟。

有天中午不是很忙,值班的95后小护士跟妹闲聊,谈到找男朋友的话题,她说“想到结婚就觉得很可怕”,妹问为什么,她一脸恐慌和鄙夷“女人结了婚就变得讨厌”。

妹默默地把“我已经结婚三年了”这句话咽下去,继续跟她插科打诨,小姑娘其实人很可爱,对自己的职业也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只是她那句“女人结了婚就变得讨厌”一直在妹脑子里盘旋:

如果一个女孩子结了婚,变成令人生厌的悍妇或者怨妇,这一切都是婚姻的错吗?

1,结婚不会让人生变好,而是另一个复杂的开始

妹结婚三年,最大的感触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年“,是从结婚那一刻开始的。

开始真正进入成年人的生活,身份变得复杂多元,开始承担责任。婚姻除了给你一个爱人,更带来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仅仅是外部世界的改变。

更考验人心智与耐心的,是内部世界的动荡——

亲密关系必然会吞没一部分自我。

所以会面临自我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对峙和取舍:

比如“28岁继续在事业上激流勇进,还是趁着年轻先备孕生小孩”;

“想转行,但是最优的工作机会在外地,要不要以两地分居为代价”;

“对方的父母生病了,要不要暂时放下工作去照顾他们”。

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必然会经历痛苦的磨合期。

婚后因为生活的具体琐碎,消磨掉最激烈、浪漫和华彩的部分。

所以已婚妇女再也不会被节日的玫瑰打动,对价值不菲的神秘礼物也基本有了免疫力。

婚后的浪漫是什么?是“两人都生病了,却抢着去洗碗“,是“每天遇到高兴的不高兴的事,第一个想到的是给你发个讯息”,是“大吵了一架之后,你愤怒地离家出走,却顺便买了我爱吃的菜回来”。

其实,每个成年人的背后都是一场深渊。婚姻当然很难,没有能量的人是无法掌控复杂局面的。

可有时候,那些悲伤和沉重,并不是婚姻带来的,而是生活本身,走到了中年这个分叉路口,必然面临的四面楚歌。

为什么一个人的时候,受苦受穷受委屈,可以哭过之后擦个口红就去打仗,依然是那个满血复活战斗力爆棚的少女。可是,当在婚姻里,感受到这些负面能量的时候,就不负责任地将一切归罪于婚姻本身?

因为你没有真的勘破与放下,根植于女性基因深处的弱势思维:结婚之后有了依傍,一切都会变好。你仍然将自己,放置在那个等待被救赎的弱势角色。

现实是,一切不会自然地变好。你无趣,所以想找个有趣的人,你没钱,所以想找个有钱的人,你没安全感,所以想找个能给你安全感的人。

实质为,你灵魂的缺口,他人永远无法弥补;你所有的匮乏、困惑与迷障,必须自己去修。

人生没有捷径的,婚姻更不是,它是另一个更加复杂的开始。

2,婚姻里的焦虑和戾气,都是亏欠出来的

小s讲她刚结婚那阵子,妈妈和姐姐都对她说,要学会做饭,“想抓住男人的心,就得抓住他的胃”。

于是有一天她准备给许雅钧做“咖喱牛肉饭”,虽然早已经在脑子里演练无数遍,可第二天操作起来还是不顺:先是没有米,打发老公临时去买了米;切洋葱时被辣得直流眼泪;好不容易切好洋葱,崩溃的是咖喱块的袋子竟然是空的!她才想起来,咖喱块被落在车里,而车子被助理借去用了。小s沮丧地坐在厨房里嚎啕大哭。

后来,当然是小s穿得漂漂亮亮和老公出去吃了一顿咖喱饭。她不再进厨房,而是请厨师代劳,“我干嘛跟自己不擅长的事过不去呢?”

你看,就连女明星也做过讨好婚姻这件事。

这可能是很多已婚女性会犯的错:压抑着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讨好家庭成员。

那些“结了婚就变得讨厌”的女人,可能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爱人和孩子严苛至极,让人觉得压抑、讨厌、被控制。可是当你沿着她生活的脉络,一层层剥开细枝末节,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她其实在婚姻里付出了很多,自我压抑了太久。

就像几年前的电视剧《蜗居》,海萍是个特别不讨人喜欢的角色,她会因为丈夫掉了一点点钱就立刻爆炸,言语刻薄至极。当妹自己进入婚姻之后,才理解了这些女人的焦虑和戾气,都是亏欠出来的:

她们真的,压抑着自己的梦想和自我,为家庭全心全意地付出了太多。

可是越自我压抑,越为别人付出,就越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她们需要双倍的理解和感恩,一旦不被理解,那些对自己的亏欠,就变成了双刃剑,刺伤别人,也刺伤自己。

这是旧时中国式已婚妇女的悲哀:她们总是不自觉地,用牺牲自我的方式,去经营着家庭关系,她们长期自我亏欠,所以需要家庭成员双倍的理解和赞美,一旦不得,就会心理失衡。

失衡带来戾气,让人面目狰狞。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婚姻里,每个人都是好人,都在为他人付出,可是每个人都不快乐,都委屈。相爱相杀。

3,看见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好好爱自己

我喜欢那些“看不出婚姻状态”的女人。

她们脸上没有怨气,对这个世界有热爱与好奇,不会开口闭口都是老公孩子家长里短,她们哪怕已经儿女成双,依然没有失去少女感和做为女人的魅力。

这样的女人不管结不结婚都不会变得讨厌,她们自带光芒,生活永远围绕着自我这个重心,最重要的,她们能够看见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懂得好好爱自己。

你问为什么?

其实,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才是所有关系的总脐带。如果没有理顺和自我的关系,那么他对自己的攻击,会转化成对外界的愤怒,愤怒带来苛责抱怨,这些负面的能量足以摧毁任何关系。

很多人说女人应该活得自私,才能活得好。其实不是自私,而是,看见自己的欲望和恐惧。

妹的一个女友生完小孩2个月,深夜发简讯给妹,说生活像一场醒不来的噩梦。妹问她,当下最想做什么?她说,想一个人出国去旅行,可是,老公担心,婆婆也不允许。

妹说,你去。好好放空自己。孩子喝几天牛奶没问题,老公和婆婆也不是问题,你的情绪是大问题——不要把怨气压抑在心里,你首先要做一个快乐的自己,才能做好一个母亲。

看见欲望,看见恐惧,在与生活的短兵相接,日日征战中,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你想去哪里,你的底线是什么,你的边界在哪,在逼仄与狭小的缝隙里,也别忘记好好爱自己,努力去拓宽生命的层次和自由的边界。

一个被爱滋养的女人,充分活出了自我的女人,只会越来越美。她永远不会因为结婚变得讨厌。

《【“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by 旭日东升_198812

(四)社会生活中的讨好

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对外人,好过对自己亲近的人,尤其是对至亲——各种没有耐心,各种的身心折磨。于是这些人身边的人就倒霉了,而且特别不解:为什么作为他的亲人,待遇还不如一个路人?

1,离你越近,伤口越深

有位女士这样抱怨丈夫的“变态”:

对别人都很好,兄弟哥们儿一大群。谁要是摊上什么事儿,总是仗义出手;谁家要缺钱,也是不管自己家情况,就慷慨解囊。

哪怕是对不认识的人,也是一副热心肠。要是生活在梁山时代,那就可以弄个类似于“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宋公明哥哥”的诨号。

但是,对家人特别差,尤其是对自己妻子不好。节省苛刻不说,还脾气暴躁,轻则冷嘲热讽,重则一言不合就爆粗口。

还有一位教师,在为孩子的叛逆烦恼,声称自己感觉很挫败。她说,自己培养了那么好的学生,在学校里也是优秀教师,名声很好,唯独自己的孩子废了。

我问她平时对孩子怎么样,她反思了下,说自己对孩子确实比较严厉,脾气也不太好。她解释自己是因为在学校里不得不控制情绪,回到家之后,身心疲惫所以就不太控制,对孩子的确缺了耐心。正如孩子对同学说的:“在家里基本上感受不到母爱。”

2,低看自己的时候,亲人也躺枪了

人应该对亲人好,对和自己近的人好——这个逻辑看起来多么理所当然。但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却有如此多反例呢?作为他们身边的至亲,往往觉得自己是最倒霉的,冤得不得了,时间久了,便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但其实这些亲人们,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谁?不是别人,是那个人自己。

这类型人对自己怀有强烈的不满。因为这种不满,所以对自己有攻击性。而作为他身边的亲人,就会受到连累。你觉得你身上已经伤痕累累,实际上,已经是他伤害自己之余,不小心误伤的你。

打一个比喻,手里有很多支箭,但他只有一个靶子,就是自己。但是,一个射手总会有射偏的时候,于是靶子周边也会成为重灾区,而你作为他的至亲,恰好就在那里。于是,你躺枪了。

为什么有人会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有攻击性?往往是因为他小时候认同了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且那个人足够重要,可能就是他的父母。

如果一个人自幼从父母那里只得到了批评和否定,或者冷漠和歧视,那么他会把他感受到的态度,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态度。长大之后,也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低人一等。而且会从内心习惯性地批评自己、看低自己。即使有好东西摆在面前,也会觉得自己不配。哪怕你塞他手里,他还是觉得那不应该属于他。他会充满焦虑,唯恐被识破,最终失去这些东西。

他会努力讨好那些外人,因为只有这些外人足够认可他,他才会觉得心安一些。反而至亲之人,被他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或者自己的延伸范围。于是,他把对自己的看低和攻击,也反映到至亲之人身上。

3,是时候,对身边的人说声“对不起”了

其实除了上边提到的这种典型的个案,在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些不同程度的“自轻自贱”。

曾经在台湾偶遇一位年长的男性导游,腰背挺直,精神矍铄,一头白发扎成马尾。当时,游客在原住民的茶店里买茶。茶的品种和档次很多,有的游客一下子就买了好几种。

回到车上,导游就问一位买了三四种茶的游客:“你这些茶,分别打算给谁喝?”那游客买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这些茶都是带给谁,巴拉巴拉一顿说,最后大家都听出来:最贵的茶,是送给自己关系并不算密切的领导的;中档的茶是给一些外围亲戚朋友的;而最便宜的,是留给家人和自己的。“自己家人喝嘛,没必要买那么好的了。”游客最后总结。

导游悠悠地说:“如果茶代表一种货币,这就是你给自己贴的价码。别人贵,而你‘便宜’。好茶,应该是要留给自己喝的——第一,你把好茶送给别人,别人未必懂它,未必珍惜;第二,最好的东西要留给自己和最亲的人,你对自己都不好,还能指望别人对你好吗?”

是啊。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是便宜的。“贱人”的称号,往往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封的。很多时候,我们自轻自贱的时候,不仅是低看了自己,也误伤了身边至亲之人。

《【“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分析】》by 旭日东升_198812

所以,是时候,向自己说一声“抱歉”,对身边的人说一声“对不起”了。

旭日东升

201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