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着》

2018-04-08 22:11:05 宿小灿

宿小灿 > 阅读方法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初闻活着,是得自旁人之口,以为他们所谈的活着就是我们现实的存在着,有血有肉,七情六欲,我也常态认为,活着就是活着,为人使然,有何论谈的资本。

再次跟人谈及时,才发现他们那么深沉有感的话语都来自于一部小说,它便是“活着”。我也是头次听人谈起,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我觉得这话好有道理,我常常自诩老道,看透了一切的超然存在。听闻此语,却深感震撼,我好奇是怎样一位融入现实,又是怎样在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摸爬滚打的伟大的作者,才能写出这么深入灵魂的句子。

  直到前几天,我认真拜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我才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点正常的成长。在此之前,我是没有了解过余华的,也没有拜读过他的作品。看完这部小说,他真的不愧是直击现实的斗士。一位优秀的作家,永远都是在处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他在密密麻麻的空隙中独树一帜,挥毫泼墨,用现实表达现实。

一首《老黑奴》,一个主角,一生苦难,家人先后离去,他却依然友好,对世界温柔以待,毫无抱怨。到底是怎样伟大的一种人格,才配真正的活着。

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为与遭遇为文章的延续穿针引线,你听,再大的风沙也盖不住福贵的话,听他在黄沙下的黄土地旁娓娓道他的“荒唐”,听那些让你后背冒汗的话,看那些活生生的岁月刻痕,悟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高伟灵魂。

  那是个夏天,往常的燥热,往常的农忙,往常的土地,只是不往常的人才能吸引人。一人一牛,哼哼哧哧,都是老得不成样子的形态,听那老人喊着福贵,看那老牛拖着恙体,脸上满是故事。

  小说就是这么开始的,说了福贵的一生,从年少时游手好闲,败家无感。到中年家道没落,光阴忽变,再到老年亲人逝尽,孤独收场。看这本小说,就如同是把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见证了,那么情真意切的真实感受,你的心随他跳,话随他说,眼泪随他流着,以至于到了活着都随他一样活着。都说这本小说沉重却不感伤,我却不以为然,我沉重却也感伤,我看到了他一手埋葬自己的一个个亲人时的那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那种感受已经超过了沉重,应该是窒息的感觉。

更神奇的是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想停歇,一刻也不想停歇,因为你怕自己稍微的一不留神,就会丧失任何福贵可能幸福的时刻,真的是融为一体般的感觉,不想与主角有任何的隔离,仿佛是自己自导自演的一生独白,熟悉却陌生,尴尬偏不失礼貌。

  福贵面对生活,进退两难,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每每及此,我都有一种将自己套进小说设构的冲动,我不知道自己如果被生活如此欺凌,是否还会如此认真的去诠释活着的意义。到最后空留一人,是否福贵的孤独,会走不可描述的价值。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不敢想象福贵会走多少个难熬的夜,他可能听到了亲人的召唤,可能现有的姿态是他最简单的美丽和最朴素的力量。

  当我合上它,我还记着与福贵同甘共苦的经历,我渴望他会光环加身,渴望他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当他高兴时我会欣然一笑,当他独自面对生活的磨难时,我又会潸然泪下。他的一生,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他没有防备,我也无法喘息。可能这就是真正的文学所带给人的难以抗拒的力量吧。一切都跟随主角转换,没有任何理由,却又如此的恰如其分,心甘情愿。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的三种状态,福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我不想用任何言语再去掩盖,我只想为活着而活着,不为活着以外的其他东西活着。

  从此以后只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谢谢《活着》赐予我这二十多岁最大的馈赠。

读《活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