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6:纸上谈兵究竟哪里有问题?

2018-04-13 19:35:09 我叫陈庆红

我叫陈庆红 > 书评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6:纸上谈兵究竟哪里有问题?》by 我叫陈庆红

弗里德里希二世,后世称为绯特烈大帝,是普鲁士王国国王,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6:纸上谈兵究竟哪里有问题?》by 我叫陈庆红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战争论》第三篇的第一章,克劳塞维茨以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一系列行动作为范例,解释他在前面诉说的内容。

1760年的战局

评论界称赞这一次战局以出色的行军和机动闻名于世,战略上的真正杰作。

但是克劳塞维茨并不认为迂回行动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地方,更确切的说,值得称赞的并不是迂回行动。迂回行动在军事战术上是一个标准的常见的做法。

克劳塞维茨首先赞赏的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智慧:

他以有限的力量追求一个大目标时,从不做力不胜任的事情,而是采取刚刚足够达到目的的行动。

作为一个小国的首脑,弗里德里希二世:

节制的使用自己的力量,保持镇静又不缺乏冲劲,在十分急迫的时刻,能把力量发挥到令人惊异的地步,为了服从政治上最微小的变动,又能持续保持平稳。

他做到了《孙子兵法》的“风林火山”,不受虚荣、荣誉、复仇的干扰。

之前接触军事方面的内容不多,受到守正出奇的影响,对迂回总是觉得厉害啊,正面顶住,悄悄派出奇兵偷袭致胜。幼稚至极。

对此,克劳塞维茨是这么说的:

从左翼或右翼迂回敌人,这样的机动是很容易想出来的,集中自己数量有限的兵力,以便在任何地点都能够抗击分散的敌人,用迅速的运动使自己发挥几倍的作用,这也是不难想出来的。

读毛泽东军事作战理论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些,总觉得集中数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围城打援、运动战和游击战,觉得这些神了。

随着阅读的东西多了,就会发现这些战法都很常规,绝不是谁的首创。

那么弗里德里希二世究竟是什么地方让克劳塞维茨如此称颂?

在听克劳塞维茨的原话前,我先分享一个,之前读《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当中的一个案例。

那是李奇微上任之后与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对抗行动。一位指挥官坐上了飞机从空中对地面进行侦察,飞过一片区域的时候,乍看一下都很正常,就是一望无际的密林,但仔细一看发现有一串树林正在齐头并进。这当然不是一个树木长脚,而是伪装过后的志愿军战士正在行进。

指挥官立刻向上尉行动的炮兵指挥发出坐标和开火命令,于是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内,数万发的炮弹倾泻在这片运动的密林上——因为没有冷却的时间,炮管都已经通红,志愿军遭遇重大伤亡。

迂回行军不是在地图上画出一个箭头,就能够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不是在逛街逛花园。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的:

他对军队在不断的运动……曾经两次有敌军委谁的情况下……沿着崎岖难以行走的道路……军队必须高度戒备……在西里西亚,他们曾经夜间进行长达八天的行军。
这些举动不会在军队中引起巨大的阻力吗?这般调遣部队,就像测量员用手转动等高仪那样容易吗?看到将士们饥寒交迫,能不觉得痛心吗?难道将士们的怨言和牢骚不会传进他的耳朵吗?这样的困顿不堪不会引起纪律松弛和士气低落吗?

要敬佩腓特烈大帝的地方就在这里。

战略迂回长途奔袭不是光靠一张嘴说出就能实现的。

回到第一章的主旨

一次战斗的直接目的可能是攻占某些地区、城市、要塞、桥梁、道路、仓库等,但这些活动绝不是作战的最终目的,他们只是获得更大优势的手段罢了,其最终目的在于使敌人在不利交战的情况下,停止交战,所以只能将它们当作中间环节,看成是通向有效要素的阶梯,绝不能将他们看成是有效要素本身。

战略是有目的地使用战斗。每一次战斗都要服务于最终战略目标。

朝鲜战争第一阶段,朝鲜军队出其不意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甚至把美军包围在釜山地区,美军再退就只能下海了。但是金日成急于占领韩国的领土,不得不分兵占领攻下的城市,导致包围美军的兵力不足。金日成占领领土的行动就是偏离战略目标的行为,他应该集中大部分力量力争把美军赶下海。

以上是第三篇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