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我用自己的爱好过得有钱又有闲!

2018-04-15 13:05:04 卡兰诺

卡兰诺 > 书评

这个春节,看过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人,相信一定会被一首小诗感动。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这首小诗,经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小梁一起精心演绎,让全国亿万观众深受感动。是梁俊让这首默默无闻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小诗的作者,清代大才子袁枚,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于袁枚,杭州人,早前学霸。他的头衔有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美食家。其实,他还是一个人生大赢家。

01

袁枚出身于大清朝一个落魄书生家,书生家缺啥也不缺书,缺啥也不缺文化。袁枚五岁的时候,他守寡的姑姑就开始教他识字读书。

袁枚九岁正式进入私塾进行系统学习,十二岁和自己的老师一起考上秀才,二十三岁,高中进士,同年以庶吉士的身份进翰林院学习三年,二十六岁外调,在溧水、沭阳、江宁等地做县令,三十三岁辞官归隐。

读书时,基本上是一帆风顺,只是做官做了七年,还是一个小县令,袁枚很郁闷。

辞官之前,袁枚已经在南京以三百两银子的低价买了一座园子——随园。

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来曹家被抄,划拨给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不久隋家也被抄,这“败家玩意”再没人敢要,只能便宜袁枚了。

袁枚刚接手园子的时候,那叫一个破败。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看不到花,看不到鸟,几间破屋还被人占去开了酒坊。

袁枚辞官的时候,有积蓄三千六百两,两年不到就全部“败”在这园子里。

《袁枚:我用自己的爱好过得有钱又有闲!》by 卡兰诺

看看,袁枚为了他的“养老院”花费了多少钱和心思!

袁枚去世时,其遗嘱记录有现银2万余两,田产价值万余两银子。

后世很多人好奇,袁枚辞官变成“无业游民”之后,靠什么维持生活,维护随园的呢?就让我来解开这个谜题。

一、以园养园。将随园的土地、山林、池塘租出去,收地租。

二、自由撰稿人。帮人写墓志铭,传记。

三、出书。袁枚“一代骚坛主”,书籍持续位居“年度排行榜第一”。

四、办补习班。袁枚为了创收,补习班不仅收男生,还收女生。

五、名人效应。受邀四处免费游玩,获得馈赠,获利多多。

随园虽然是私家园林,但是袁枚不私藏,随园没有墙,不收门票,是南京市民的“公园”。

随园建成后,袁枚经常邀请几个有声望的“狐朋狗友”来饮酒作诗,这些人都成了随园的义务宣传员。袁枚沾随园的光,名气越来越大,别人送了他一个“山中宰相”的外号。

02

袁枚好美食,是个会吃,懂吃的“吃货”。

袁枚对吃的态度格外虔诚,格外认真。

袁枚的私人厨师王小余,是大清朝流落民间的唯一的一位“国宝级”厨师,被不少名人以及酒店聘请。无论出多少钱,王小余都不为所动。

有人问王小余为什么,王小余说,只有袁大官人才是饮食界的“泰斗”,他知味,识人。不仅懂得美食,而且懂得我,我俩就是美食界的高山流水。

袁枚四处游玩的时候,碰到美食怎么办,记菜谱!于是厨师界的“葵花宝典”——《随园食单》出世了。文人记菜单绝不会像理工科学生一样生硬无趣,而是更风雅,更能勾起读者肚子里的馋虫。

以《随园食单》里的咸鸭蛋为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颜色红”、“油多”这五个字就把一只咸鸭蛋的好处全说出来了。

袁枚会吃、会记、会品,王小余会做, “随园土菜馆”自然开的红红火火,为袁枚增收了不少,也为大清的GDP做了不少贡献。

04

能把书读到名垂青史的人,必然是爱书的,袁枚也不例外。

“唯有书味甘,行行堪没齿。”

袁枚遇到朋友借书时都慨然应允。一天,一位黄姓的书生来借书,袁枚特地写了一篇文章,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我用自己的爱好过得有钱又有闲!》by 卡兰诺

因为借的书需要还,所以着急读完。而自己藏书,一般都不读,就像天子有这么多书,他自己读过多少。这理论类似常说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除了爱读书,袁枚还喜欢收藏书籍,最多时藏书达三十多万卷。

袁枚晚年,向朝廷捐献了很多珍惜善本,又向亲朋好友赠送了一些,散掉了他藏书量的十分之六七。

袁枚散书不仅是为了保护书籍,同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好书,也给自己压力多读书。他还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读书太多了反而淹没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书呆子”。庄子就有“文灭质,博溺心”之说。

05

袁枚曾说:“枚生平爱诗如好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明知是他人妻女,与我无份,而不觉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

袁枚九岁的时候,偶然得到《古诗选》四本,袁枚比得到一架全自动汽车模型还要开心。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书页都翻烂了。到了晚年,袁枚还感谢书的主人:“其益我不已多乎”。

袁枚中了《古诗选》的毒,又找来一本《离骚》,这下袁枚真的骚了,再也看不上八股文,彻底中了诗词的毒。每天晚上,偷偷点灯学习诗词。

袁枚还编写了《随园诗话》,这本书记述了袁枚一生文学活动的大事,这里边既有他采集的好诗,又有他做的诗评。袁枚足足准备了二三十年,书籍才出版。

自从听说袁枚要写《随园诗话》,自认为有点小才的文人都会寄诗给袁枚,为了青史留名。这下可忙坏了袁老师,雪片一样的纸,从全国各地寄来,一片一片又一片……..

炒作了二三十年,书籍才上市。一上市,书籍就售罄,再印,再罄,再印……. 一时洛阳纸贵。

06

“红粉有人称弟子,青山到处属先生”。袁枚的晚年除了招收女弟子外,最感兴趣的就是游山玩水。

64岁,袁枚的老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之后,双亲都已亡故的袁枚认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从67岁到81岁,游遍名山大川,近的如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远的到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

袁枚迈着老胳膊老腿爬山涉水的时候,没忘了喝茶赏景、作诗怡情,“且倚松身当床卧,更折松枝把苔扫” 。

袁枚的一生,活出了多少人的梦想,有名有钱有闲,有妻有妾,有朋友有弟子。

袁枚要活在今天,绝不逊色于马云、刘强东之辈啊!他的发家史告诉我们,要想富一定要广开财路,先打造一个平台,吸引流量,然后多种经营,内容为王。

袁枚一生最成功的不是他的诗,不是他的随园,而是他的“真性情”。他勇敢的活出了他自己,即使自己的追求和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他也不在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去吧!后世的人会一直仰望他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