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在讨论历史,他们会谈些什么?
知己天涯共书+传递分享成果
【16复旦大学历史金霞】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够在会长的邀请下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方法与经验。(能在这个群里的都是天子骄子,肯定也有自己的独特读书方法,在这里我也只是就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心得罢了,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认为读书,尤其是历史著作,要有一个“由博到专”的过程。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诗云:博学终须能守约,先打游击后攻城。在“博”的阶段,需要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这个阶段的读书,以数量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做笔记。
因为“博”的阶段,是一个人的学问功底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扎实基础,一开始就过于偏专,不利于眼界的开阔和学术瓶颈的突破。要写出好的的文章,没有大量相关领域的积累是不行的。
到了专的阶段,则提倡精读。精读主要是读有价值的书籍。看一本书籍有没有阅读价值,对我而言主要看三点:一看写作的时间。比如说《史记》这本书籍,花费了司马迁几乎整整一生的时间;《资治通鉴》花费了司马迁及其助手17年的时间;《红楼梦》也几乎花费了曹雪芹大半辈子的时间;《资本论》花费了马克思43年的时间;《红太阳》一书花费了高华近20年的时间。这些花费了作者大量时间的书籍,肯定不是心血来潮之作,而是作者用生命成就的足以流传后世的学术经典。这样的书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的裁汰的。
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就写成的书籍,我们不反对一两年也能写出经典的作品来,但那要建立在长期深厚的积累的基础上,其实算上积累的时间,这些经典的作品的创作时间也就远远不止一两年了。我们所说的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就写成的书籍是包括搜集资料、前期准备在内的。这样的书籍,没有太多的阅读价值,随便翻翻或者是抓住其写作的几个要点就可以了。二看作者的整体水平。凡是大家写的东西,即使不是其代表作也是有相当的可读性的,因为任何能够写出名著的人,其学识水平肯定是远超平常学者。读名家除了代表作之外的其他著作,对我们而言也是颇有裨益的。
其次,就是读书态度了。个人以为最好的读书状态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去读,一般情况下不要强迫自己,因为长时期的强迫读书会损坏自我的求知欲望,从而造成自己的厌学情绪。
我在刚进入大学时曾尝试着去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等著作,却发现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强,直到最近我才突然领悟到:不是我的意志力不够坚强,而是我当时的理论积累、学识水平和生活阅历三大方面的功底都不够深厚,水平也远远达不到驾驭这几本著作的高度,所以才有读不下去、读了几十页就放弃的现象。
水平也远远达不到驾驭这几本著作的高度,所以才有读不下去、读了几十页就放弃的现象。而最近两个月,当我再次研读这两套书籍时,却发现不但能够读进去,反而能够大部分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来了。学识的增长、理论功底的增强和生活阅历的日渐丰富只是我有兴趣研读并弄懂这些书籍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当人的学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人对某些现象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一种需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内外部条件又是什么?为了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有了阅读高深理论著作的欲望了。
【13复旦八年制医学博士卢彦宗】
“专”的阶段,我认为就不应该以写作时间长短来选择书籍。更应该以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就像《坎贝尔骨科学》是骨科手术学的经典著作,对我来说就是最优秀的权威书籍,但也只是几百人几年内就完成的成果。之前我参与编写的《脊柱脊髓发育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和还未出版的《ACAF手术》,也都是我们20人不到两年时间写完的,但是开创了新的手术技术的书籍。对于此类手术有需求,渴望学习方法的其他骨科医生来说,这个就是著作。
还是要向前看,现在的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离开科研一线3个月就会掉队,很多优秀的书籍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再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再加以多人的协作,很多专业性极强的优秀的书籍写作时间往往比想象的要短。
【14卡尔斯鲁厄Felix文学射手】
最后一点我十分认同。
《国史大纲》是我最早购买的历史书之一,刚来德国时,不仅有@16复旦历史~甘~包包 同学刚提到的学识和阅历的不足,还因国学功底不厚,很难读下;那时确实是有挫败感的。为了不让自己放弃阅读,我赶忙又买了顾诚《南明史》等纯白话书籍重新阅读。
个人浅见,如果有读不下去的历史书,不妨当即止损,寻找相对易懂的书籍,等待自己的知识储备、眼界、格局更多更大时,再回头来看——如果继续死磕,多少会打击自己阅读兴趣,倘若因此放弃,则得不偿失。
【金霞】
我并不是说用短时间或一两年写出来的作品都不是好的作品,但对于一部历史著作来说,那要建立在长期深厚的积累的基础上,也正是因为科研越更新来越快,被发现的新史料也越来越多,更需要时间来收集和辨析史料(史料也有真伪)
【Felix】
嗯两位同学所说,并不矛盾。
理科如登山,量化的成分较多,高下可立判;文科如填海,在没有到达极高的高度时,冷暖自知;文史类的书籍,大多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而理科由于科技发展,更新换代极快,现代人的智慧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的著作。
【金霞】
也许对于像医学这类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技术更新,做法必然要更新,但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史料更新越快,要写出一部好的著作是越不容易的
嗯嗯,就是这么个理@14卡尔斯鲁厄Felix文学射手
【Felix】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开篇有序:
“当时正值台北影印出版了《明实录》,此书为明代史料的渊薮,自然在所必读。全书133册,又无索引可资利用,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除此而外,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此书从计划撰写到杀青定稿,历时7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
其中“全书133册,又无索引可资利用,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或是“费时更多”这四字,隔着书页能被作者的心力所震撼。我想@16复旦历史~甘~包包 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当然了,由于上一条,我个人也同样赞同@卢彦宗 的观点。
二者角度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