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与你又试肩并肩——英雄本色三十年祭
不少80后对于枪战片的记忆,是从《英雄本色》开始的,风衣、墨镜、嘴刁火柴棍……成了一代人竞相模仿的潮流。时隔31年,这部聚集了兄弟情义的电影,重新回归大银幕。随着字幕放映时的经典旋律响起,那些熟悉的场景和台词再次出现,久违的热血重新被点燃。
香港电影人黄百鸣曾在他的书《新艺城神话》里提到,1986年是个“风起云涌”的年头。之所以这么说,全因为新艺城公司所投资的《英雄本色》。影片上映后不但空前卖座,连破华语电影纪录,还开创了黑帮英雄片的电影潮流,让“英雄片”异军突起,与武侠片共同跻身电影殿堂。不论哪种版本的香港十部佳片榜,《英雄本色》总能名列前茅,足见它对港产片的影响深远。
80年代,香港地区政治何去何从是个非常不明朗,同时又非常敏感的时期。此时的港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精神上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理想化的寄托,这使得《英雄本色》这部电影所传达出的以“义气”为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扶持与关照成为最理想的依托,同时英雄除奸惩恶的热血行为又成为这种积聚的不安的一种合理发泄。
1989年给张彻祝寿的《义胆群英》里,倪震饰演的那个年轻人整天开口闭口都是小马哥的名言,还频频模仿到处藏枪,真实的反映了英雄本色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吴宇森与徐克联手打造的强烈的个人风格,情绪化的语言,流畅的画面,火爆的枪战,和横空出世的英雄形象,不知吸引了多少拥趸。当时不只香港和大陆为之倾倒,连韩国的风衣墨镜都卖到脱销。
尽管银幕内外早已物是人非,但经典依旧是经典。在众多官方或演艺协会的港片排行榜中,《英雄本色》多次高居榜首,地位毋庸置疑。它开创的黑帮片这一类型,也成为香港电影安身立命的一大法宝之一。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和片中许多经典桥段,则成为后来中外电影不断借鉴、致敬的对象,影响绵延至今。
小马哥美钞点烟的经典镜头。
“你没有欠什么,我从来不会逼朋友去做不想做的事,我有我自己的原则,我不想一辈子被人踩在脚下,你以为我是臭要饭的,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哥哥的绝代风华。
最是英雄落寞时。
英雄本色,说的本就是男人在落魄失意时,怎样找回尊严的。然而,当我们还是未经世事的懵懂少年,挤在黑暗狭小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而满堂喝彩,为枪林弹雨的决战而心潮澎湃,我们何曾真的看懂周润发眼中英雄末路的不死之心,真的明白狄龙人在江湖的无奈,真的读懂银幕背后吴宇森那份大志难舒的沉郁呢?
那一年,吴宇森40岁。暴力美学大师十余年来从邵氏到嘉禾再到金艺城,只能拍些不着边际的喜剧片糊口,英雄情怀无处施展。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John Woo失落中精神恍惚,把施南生的手当烟灰缸猛按。
那一年,狄龙40岁。一年前他离开了为之效力十八年的邵氏,手中拿着一封辞退信:谢谢你为公司多年来做出的成绩。曾经的香江第一美少年正品尝着人老珠黄的凄凉。
那一年,周润发31岁,正处在个人事业的最低谷,人生的二次创业是如此艰难,长剧之王走上大银幕却似乎无法再现辉煌,所拍电影无不赔钱,江湖人称毒药发。
真想不到香港的夜景原来这么美。这么美的东西一下就没有了,真不甘心
一切都怪我们恋旧,因为恋旧,因为英雄不再,所以才更加怀念。
让我们在不变的怀念中,继续找寻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