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接班人烦恼:王朝帝位继承分析总论

2018-04-18 15:15:05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书评

引言:接班人,是任何一个组织都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帝制时代的权力交接是政治史研究的关键。本系列既要考察传统中国不同王朝时期接班人培育的特色,也要贯穿古今来总结其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期望对今天的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

《读史手记-接班人烦恼:王朝帝位继承分析总论》by 一篇读罢

图1-培养接班人是王朝的第一大事

一、最高权力者的称号:

先秦以前最高权力的名号是王和天王。三皇和五帝只是传说中的天神,并非人间最高权力者。商纣王称自己为帝辛,只是殷商晚期的个别现象。周代称天王,按照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封建等级确定名号,楚国称王是自封的,在《春秋》中贬之为“楚子”。战国时期,先后掀起了诸侯称王和称帝的运动,称王起自魏惠王,秦国自孝公以后开始称王,称帝起自秦昭襄王和齐闵王,一个称西帝,一个称东帝。称王运动成功了,各诸侯国都效仿,称帝运动很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才有了“皇帝”这一最高权力者的称号。

皇帝称号产生后,项羽没有继承,他自称“西楚霸王”,经汉初至武帝才稳定下来。然而,先前的名号在后世还会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出现,五胡乱华之后,异族的单于名号混合着汉族的天王等名号交替使用,这种现象,在北魏、辽、元、清入关前都存在,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便是两种名号的代表。皇帝称号产生并稳定后,又出现了谥号、庙号、尊号、年号、陵号等相关称号。其中,谥号,秦始皇废除了,以世系标明帝系,即秦始皇、秦二世。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皇帝的最高称号还受佛道等宗教的影响,如梁武帝舍身佛寺,宋徽宗、明世宗崇信道教,洪秀全的“天王”。

在历代皇帝的名号中,也就是谥号、庙号、尊号、年号、陵号这些,我们会发现两个现象,一是有些人没有当过皇帝却被追封为皇帝,如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唐玄宗追封他大哥为“让皇帝”、嘉靖追封其父亲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多尔衮被追封为“睿宗”。另一个现象是有些人明明当了皇帝却被“开除帝籍”,如汉代的海昏侯、金代的海陵王。除了这些皇帝的标配称号,有一些皇帝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号-太上皇,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这3中特殊的现象,都与帝位继承有关。

除了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皇帝,还有一些实际的最高权力者,他们有的有实无名,如霍光,有的则有一些特殊的称号,如“摄政王”,周公、王莽、多尔衮、载沣都当过摄政王。魏晋时期的实际最高权力者,大多会以“霸府”的形式存在,如宇文泰、高欢等。

二、权利继承人的称号:

比较普遍的称号是“太子”,太子一词一般是指皇帝的儿子,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在宗法制下,一般以嫡长子为理想的权利继承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嫡长子和长子的区别,如康熙的太子是嫡长子,但是排行老二。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太子不是皇帝的儿子,可能是皇帝的弟弟或者叔叔。除了太子这一称号,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称号。皇太弟始自晋惠帝立成都王司马颍。如果太子早死,便会立其子为皇太孙,这种例子很多,如南朝齐武帝文惠太子早死,立萧昭业为太孙。皇太叔历史就一位,即唐宣宗。历史上以叔继侄的例子很多,但明确封皇太叔的就唐宣宗自己。太弟、太孙、太叔,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问题。太子也面临着废与被废的危险,但以“太子”身份即位,比以太弟、太孙、太叔即位要正常一些。太子,也很少是法定的嫡长子即位。

三、继承方式及其问题:

1、父死子继。这是正常的即位方式,可能产生的问题大体有3个,一是非嫡长子即位,会追封其母亲为皇后,这个问题不大。二是幼子即位,通常会产生皇帝与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利矛盾,如康熙和鳌拜。汉昭帝和霍光、明神宗和张居正的没有大的冲突,区别是汉昭帝早逝,明神宗亲政后报复张居正。三是老年即位,由于继位人过于年长,在位时间短暂,容易引发混乱,如秦昭宣王太子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明光宗即位一个月就死了。

2、父未死子继。这是非正常的方式,大体分为3种情况。一是父亲主动让位,如赵武灵王传位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结果沙丘宫变被饿死。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为了甩锅。乾隆主动逊位嘉庆,结果比赵武灵王好。二是父亲没当皇帝,儿子称帝后还活着,如刘邦当皇帝后尊称其父为太上皇帝,这个比较欢乐。三是父亲被迫让位。如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逼迫李渊传位,一般被迫传位的下场都不好。

3、父死侄继。这个词是我创的,按照血缘关系老皇帝和新皇帝是叔侄关系,但按照宗法关系,名义上是父子。这也会产生3种情况。一是新皇帝认可宗法关系的父子,如汉哀帝认同汉成帝,这就没什么问题。二是新皇帝认可宗法关系的父子,但要追封自己的生父,如宋英宗之于宋仁宗,这就产生了濮议的问题。三是新皇帝不认可宗法的父子关系,也要追封自己的生父,如嘉靖之于明孝宗,这个问题最大,明朝的“大礼议事件”就是因为这个问题闹了十多年。

4、父未死侄继。这个非常特殊,主要是宋高宗传位宋孝宗。宋高宗为什么这样做,我会在以后的系列文章中分析。

5、母死子继。这个也非常特殊,就是武则天立唐中宗。

6、兄终弟及。这种情况比较多,尤其是异族政权,也可分为3中情况。一是延续部族传统的兄终弟及,殷代、秦代早期都是这样。二是政权开创期的兄终弟及,主要从政权的发展稳定着眼,如孙策传孙权。宋太宗继承宋太祖更是千古谜案。三是特殊情况下的兄终弟及,有的是大臣拥立,如汉文帝继承汉惠帝,有的是无子,如前面提到的嘉靖继承正德;还有权臣废立,如刘裕废晋安帝立晋恭帝。

7、兄未终弟及。第一种情况一般是叛乱,如金世宗继承海陵王。第二种是王朝末期,各方势力拥戴自己的皇室后裔,如西汉末更始帝和光武,明末鲁王和桂王。第三种情况最特殊,就是明英宗被俘虏后明代宗即位,后来酿成南宫复辟。

8、叔死侄继。这种情况特殊,如汉宣帝继承海昏侯。

9、侄死叔继。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皇室人丁薄弱的情况下伦序当立,如汉桓帝继承汉质帝。二是叛乱,明成祖继承建文帝。

10、外姓继立。这种情况在帝制时代,一般出现在改朝换代之际。在前帝制时代,只有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以及燕王哙传位子之的实例。在后帝制时代,则比较普遍,如民国的总统以及今日的高层变动。

11、养子继位。五代时期比较常见,如周世宗柴荣继承郭威。

四、影响帝位继承的因素:

1、皇帝个人的意愿及成活子嗣。

2、文化传统及演变。异族政权入主中原都面临这个问题,元朝中期的混乱以及康熙末期九子夺嫡都是表现。儒家传统则出现坚持古制与变通的争论,濮议、大礼议等都是这个问题引发的。

3、皇权的强弱,主要是由宗室、外戚、宦官、近侍、禁军等力量组成的宫廷力量和以功臣、朝臣为首的外廷力量之间的博弈。由此产生的垂帘听政、宦官当权、权臣秉政、党争等现象,都是变异。

4、外敌的强弱。外敌的影响始终存在,特别表现在两国战争时期。

好玩的是,中国帝制时代,朝代之兴亡基本意味着一姓之兴亡,也就是皇室的兴亡,所以,正统的皇室成员在易代之际很少存活下来。尽管先秦时期有各国之间的联姻,秦以后有对异族的和亲,但并没有形成西方那种皇室姻亲集团。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也是靠自己的武力而不是皇帝的亲戚。一姓之兴亡,是理解中国皇权的关键,其宗庙、祭祀等等制度措施都跟这个根本的观念有关。也就造成很少有驸马外甥继承皇位的事例。同样,这个观念也制约着女性当皇帝的机会,历史上有很多垂帘听政的太后,但只有一个武则天称帝。此外,由于天无二日的观念,王朝历史上除了混乱时期,基本不存在多个皇帝的局面。就是在分裂时期,每个王朝内部大多时候也是一个皇帝,像罗马时期的四个皇帝更是不可能出现。

具体每个朝代的情况又是怎样,请关注后续文章。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及进一步阅读书籍:

01、周良霄:皇帝与皇权

02、顾颉刚:三皇考

03、何晓明:中国皇权史

04、朱子彦:多维视角下的皇权政治

05、傅利魁:编外皇帝

0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07、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

08、朴炳奭:中国古代朝代更迭

09、王顺达:神圣政治研究

10、李明仁:中国古代君主继承制之研究

11、史云贵: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研究

12、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

13、朱子彦:中国后宫制度变迁

14、王圣宝:政变论

15、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

16、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17、王   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8、汪受宽:谥法研究

19、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

20、李禹阶:外戚与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