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

2018-04-19 16:07:34 董小琳

董小琳 > 读书笔记

文 / 董小琳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一群妈妈们凑到一起,离不开孩子的吃喝拉撒……这些事情。

“每天都端着水求着他喝。吃饭也不让人省心,喂一口跑了,还得追着喂……”

“我也不想呀。但是不追着喂,孩子万一食水不周,生病了,怎么办?”

都知道这样不好,但又似乎没有办法改变。

“我婆婆说,她那时也这样。等孩子大点了,就好了。”

真的是这样吗?

等上学了,不用追着喂饭了,又该追着写作业了。

等毕业了,不用追着看成绩了,又该追着找对象了。

等成家了,不用追着婚事了,又该追着要孩子了。

……

这还有头吗?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我们团队里,有位小伙伴人称“十万个为什么”。不是说他特别好学,而是任何工作,他都要去问别人:我该怎么做?

看着他,我突然想起了那些“被”追着喂饭的孩子……

一个养育中的小动作,竟然影响了孩子今后的生活方式,甚至成长轨迹。

看来,不认真解决是不行了。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今天的书,叫《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是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的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常年与家长及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朱莉博士对现代父母过度养育的问题体会深刻。因此在这本书中,她呼吁家长们要摆脱过度养育陷阱,并且依据多年的教育经历,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改善方式。

如果你也有过“追着喂饭”的经历,不妨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吧。

为什么会过度养育?

正如前文所说,大家都知道“喂饭”不好,但又怕孩子吃不饱/吃不好/影响发育……

说到底,一切源于我们心中的——怕。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当我们第一次把自己的小宝贝抱在怀里,低头看着那粉嘟嘟的小脸蛋时,会控制不住地发誓:从此竭尽所能地帮助TA走上未来漫长的人生旅程。我们遍历过的世事维艰,不想再让孩子们经历,只愿TA能,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但,愿望毕竟是愿望,每个人都不会成为王子和公主。

我们因为怕孩子经历失败,而做出的每一份代劳,都会为他今后的日子,埋下成长的隐患。

爸妈们挡在孩子和世界之间,亲自充当保险杠和护栏,好像只要我们在场,孩子就有了十足的安全保障。

而你,又能保护他们到什么时候呢?

因此,要改变过渡养育,首先要做的是——克服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

独立思考——孩子的最好礼物

也许有小伙伴会说,我没想过那么多,只是觉得孩子还那么小,帮TA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然后慢慢地,就习以为常了。

没错,在行动上帮助孩子一次不算什么,但隐藏在行动背后的思考,你察觉到了吗?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一个场景,你带着宝贝在公园里玩。他看到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玩具,特别喜欢,就对你说:“妈妈,我想玩那个。”

你会怎样回应?

“回头妈妈也给你买一个。”

“那有什么好玩的,家里不是有差不多的吗?”

“来,妈妈带你去和他一起玩。”

……

虽然说法有很多种,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在替孩子做出选择,告诉他——你应该如何做。

那又应该怎样说呢?

作者在书中,将养育方式分成了4种,分别是: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和权威型。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很明显,要做到不“过度养育”,就要成为“权威型”家长。

他们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并坚持目标的达成。同时他们也温情脉脉,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了实现学习的目的,他们跟孩子讲道理,与他们平等沟通。他们给孩子充足的自由,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失败,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从书中的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将权威型家长总结为:

不放松要求

与孩子积极平等沟通

让孩子自己思考,做出决定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那么,回到刚才的场景,权威型家长该怎样回应呢?

“宝贝,你是喜欢那个小朋友的玩具吗?”

“嗯嗯。”

“那你觉得怎样能玩到它呢?”

“我不知道。”

“那你就是放弃,不想玩咯。”

“我不,我想玩!”

“可以试着想想看,能有哪些方法呢?”

“我去和他一起玩……”

“嗯,是个办法。那要不要去试试呢?”

“我不敢……”

“为什么不敢呢?”

“他万一不同意,怎么办?”

“欧,因为这个。那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他不同意,你会做什么呢?”

“回来继续打滑梯……”

“对呀,你不会有什么损失的,对吗?”

“嗯嗯。那妈妈你跟着我一起去,好吗?”

“好的。但说好了,我只站在你后面,需要你自己去和小朋友说哈。”

以上,是我和儿子之间的一段真实对话。

从那次以后,儿子每次遇到问题,几乎都会自己去想该怎么办,而不是第一时间向我求助。

更重要的是,我把思考的自由,还给了孩子。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得坚强》by 董小琳

好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权威型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首先,用对话代替行动。孩子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引导,而不是帮其做事的保姆。

然后,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引导他自己提出备选方案。

最后,鼓励并支持孩子尝试行动。必要时,可以一起去做,尽情享受属于你们的亲子时间。

过度养育,就像是家长钻进了孩子的大脑,替他们思考判断,警惕着各种来自外界的威胁与失败,却还误以为——这就是爱。可知,只有不断试错与失败,才会带来成长。而越俎代庖的做法,只能让我们的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失去成长机会,成为成人世界里的“十万个为什么”。

通过今天文章中的:

克服内心恐惧

引导独立思考

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不怕风吹雨淋而坚强的心,成长的路也才会更加坚实、宽广。

这,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相关阅读:

没有试错,何谈成长?3个方法,助你有效提升试错力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