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书单:信息不对称下的阅读担保
引言:今天跟大家聊聊书单。在批评网上书单的各种问题前,我们先要建立和约定一个理想书单的标准。有了标准,才可以衡量。我自己也写书单,以下主要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提供帮助。
明天你是否回想起
书单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作者和读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读者想读书却不知道书籍的好坏,想找个第三方意见来为自己决策提供参考。
那么,这个第三方意见的权威性如何保证呢?这是评价书单好坏的关键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我想从3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书单应有个特定的主题。
比如经济学书单、人物传记书单。不同的主题会把不同的书籍聚集在一起。主题可以是人,如某某某的私人书单;可以是物,如植物类书单;也可以是事情,如戊戌变法研究书单。这些书单的价值,在不同读者的眼里有不同的判断,比如,胡适开列的最低国学阅读书目,对于想要学习国学的读者,价值不大。但对于研究胡适思想的学者,价值很大。
我觉得,书单应该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阅读问题而开列的。像胡适这个国学书单,我们应该以是否符合国学入门顺序来评判,而不是作为史料来评判。
第二,书单不仅要交代列出的书籍还应交代没有列出的书籍。
比如有人推荐《牛奶可乐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入门书籍,除了交代推荐的理由,还应该说清楚在市场上众多的经济学入门书籍中为什么选它不选其他书,它比其他书籍具备哪些优势。由此可以推论,书单不是求多求全,不是把书堆在一起就完事了,而是要精挑细选,要少而精。要达到这个标准,写书单的人不仅要读书多,还要功力深厚。这也是书单区别于著作索引、出版总目这些汇总书目的地方。然而,要完全做到对每本书准确公正的评价,也非一时一人能做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的学术工程,也有不周全之处。我们不能苛责前人,而应该吸收前人的成果,把这些成果融汇到书单中。
第三,书单里的书籍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比如我在写断代史书单时,会把童书业的《春秋史》和杨宽的《战国史》放在一起,而不是用顾德融的《春秋史》,原因就是前者在时间断限上承接,而顾得融的《春秋史》与杨宽《战国史》时间断限不一致。对于某类学科主题的书单,可以按照入门-教材-专著的顺序来开列书单,这样符合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
总之,书单的价值就是为读者提供最优的阅读选择,无论是读者是一般了解还是深入阅读还是专业研究,都应该最佳的书籍来满足读者的需要。这样,可以降低读者购买的成本、节约读者寻找的时间、减少读者读错的风险。
《沧浪诗话》中的“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可以作为书单价值的注脚。
本人:读史十八掌-第十四掌:中国古籍的读法,以《汉书》为例
其他:读史手记-接班人烦恼:王朝帝位继承分析总论
文章:读史十八掌-目录:历史,学问之龙也
链接:读史手记-明君的暗影: 太子废立及其成败
已是最前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