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分良心国“惨”片,提前入选年度十佳
从前看蔡明亮导演的《郊游》,第一反应是,太羡慕这片子的编剧了。
台词不必多说,让演员干站个十几分钟,啃白菜几分钟,对着墙壁再拍上个五六分钟。
拼拼凑凑,是份美差啊。
当然这是玩笑话,在有限的声画中塞进去无限意境,其实很折磨人,更考验功力。
多年之后,这其中的一位编剧转而坐到了监视器前,他的名字叫鹏飞。
初出茅庐,他就已经成为威尼斯的小宠儿,出一部作品就过去溜达一次。
处女作《地下香》就摘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平行单元“威尼斯日”的最高奖项。
新片《米花之味》再次入围威尼斯。
女主角好漂亮
这部获得“威尼斯日”单元特别提及的国产电影,早就赚下一路好口碑,终于在刚过去的周末上映——
《米花之味》片子是属于那种,光听名字,就让人遐想出一碗汤面、一片田野、一个夏天。
在这个时节,看它很应景。
导演选取了云南的边陲小镇做取景地,蓝天白云、田野小溪流,恬静之美被拍出极致。
为了找到这个地方,导演足足找了八个月。
他在偶然间发现,旁边的寨子都已经被工业化沾染,是水泥堆砌的了。
只有这个小寨子仍保留了竹子制作。
地方原汁,为了剧本也原味,导演又在寨子里扎了一年。
豆瓣口碑7.6
这是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
女主在上海打工多年,如今开着车返回了故乡。
她带着城里的玩具和零食,满心期待地想见到女儿。
但已经多年未见的母女俩没有想象中亲热,生疏了起来。
母亲唤着女儿,女儿却躲在被窝里说——
“还是听声音好了。”
父母的离异与离家,让小姑娘与外公相依为命,她习惯地封闭了自己。
这种生疏萦绕着女主,带着城市气息的她已经和在这里长大的小镇,格格不入。
在外时时惦念的父亲做的米线,回到家吃起来却不是从前的味道。
家乡曾经熟悉的人也都陌生起来,乡亲们还传言,女主在城里做着不干净的工作。
这种撕扯的主题很常见。
导演鹏飞有多方神助,他曾旅法学习电影八年。
追随过洪尚秀、蔡明亮。
青年导演鹏飞(中)
这次新片,他将自己钟爱的各类大师集结在了一起——
摄影请了蔡明亮的御用摄影师,廖本榕老先生;
配乐是与北野武合作多次并凭借《座头市》《极恶非道2》屡获大奖的铃木庆一;
剪辑师陈博文曾六次提名金马奖,是《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剪辑师。
但难得的是,在大师的影响下,导演没有迷路盲从,而是找到了自己的路与方向。
一反常规,留守儿童本是沉重的话题,导演却把它拍得明亮轻快。
我们的认知中,他们还是在天寒地冻中,小手被冻得通红的可怜孩子。
但影片为我们打开了新一代留守儿童的群像。
片中的女儿,是个叛逆coolgirl。
话不多,却是个调皮捣蛋鬼。
受男同学欺负,就把他打得鼻血直流;
老师罚她抄写,就偷走老师的手机;
夜里不回家,和小伙伴偷寺庙的香火钱上网吧打游戏。
母亲对外公的纵容、女儿的坏毛病很是上火,一场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但影片却避开了所有冲突。
夜里在网吧发现女儿这场戏,母亲没有正面指责女儿,而是在门口睡了一夜。
第二天女儿硬着头皮叫醒了她。
但母亲没有责骂,没有追问。
对于这份冷静,女主角扮演者英泽给了导演自己的想法——
女性其实是坚强的,而不是哭哭啼啼或者脆弱、懦弱的。
所以片中的母亲形象,情感被收住了,对于女儿的坏毛病,她更多的是自责与愧疚。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息息相关。
就像导演赋予片名《米花之味》的含义——
“米是我们种出来的,就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管教他的话,米花、米酒都会变了味道的。所以就像片中山神说的,觉得村子里的米花、米酒都不好喝了。”
米花在傣族,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米花之味,是母女亲情的意象。
母女在锅边一起拿着筷子,在油锅中翻滚着米花。
二人之间的情感也随着慢慢升温,女儿不再激动地表示只留在家里,哪也不去,也会问问母亲,城里都有些什么。
而真正打破两人间隙的是,一场死亡。
女儿最亲密的小伙伴,突发重病。
山里的神婆留不住她的魂。
而多年不见,她心心念念想的父母即使赶到家,也没能留住她的人。
本以为女儿会难以接受朋友的离开,但她却对母亲说——
“我感觉不到悲伤,我觉得她还在。”
母亲也觉得如此。
当镇上的人们为女孩送葬,为分捐款而争执时,母女二人走进了一个幽深的钟乳洞。
她们仿佛与世隔绝,来到另一个世界。
母女俩在佛像前起舞,哀悼着亡灵,也化解了二人的冲突。
母女隔阂、城镇差异、现代与守旧的碰撞,都在这场空灵、神来之笔的结尾中,被化解。
生活的甜蜜与苦涩,最终都成了淡淡的米花之味。
看完整部电影,就像是吃了一大碗云南米线般,通体温热而舒畅。
在众多眼花缭乱的影像中,能有这份舒服,很是难得啊。
令人唏嘘的是——
这样一股国产片中的清流,上映3天票房甚至连破百万都难,已然进入了下映倒计时…
始料未及的惨淡,主创为之扎寨了一年
(文/固力果)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