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导演刘若英,后来的我们应该会怎么拍
作为一个曾经二十八线开外的搞艺术的,看了《后来的我们》,不算特别惊喜,但也挡不住哭了一个半小时。男女主角开心时候会哭,分开会哭。
哭出来不是最难受的,而心痛到无法呼吸才是最折磨人。
饿了要吃饭,难过就要哭啊,哭了就好了。随性一点不会这么累。
说到这部电影本身,从个人角度出发,总觉得这个故事一些地方,如下这样子是不可以。
关于见清
《后来》里面的井柏然应该是把刘若英心目中的见清诠释的比较好的。大学时的青春,初入社会的清高都不错。
“他愿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当知道小晓找了男朋友后,见清这样问小晓。
可是总感觉他还不够深情。
如果那时候尝试着多一些见清特写的镜头应该会好一些。
小晓本来想找的是有稳定工作、有房子有户口的北京人。可是后来被见清打动,决定和他在一起。
但是在我眼里,见清除了每一次在小晓失恋的时候当备胎,没有看出真的有多爱小晓,起码细节表现不够。
记得那时候我和肖先生吵架,后来我们面对面坐在那里。
我摸着自己的头发问他:“我刚剪的刘海儿是不是看着挺傻的。”
他轻轻低下头,微笑着却又有些羞涩得说到:“都挺美的。”
这才是少年模样,这才是爱意。
可爱是少女的标签,羞涩是少年的标志。
我相信无论年纪有多大,在自己爱的人面前,温柔还是羞涩都会有的,爱是无法掩藏的。
比如小晓为了自己新男朋友换了发型,这时候见清眼神里起码要有一些失落,心疼,无奈,刻意隐藏的爱意。
毕竟,爱是克制。
比如那时候小晓没有地方住,把东西搬到了见清家里。见清这时候的情绪应该是带着些慌乱和期待的。
可是没有看到这些特写。
总的来说少了许多细节,而爱情不就是细节么。细节最能打动人。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片方为了增加篇幅,刻意给两个人找了这么多阻碍。
如果见清是我,喜欢的姑娘一个个换男朋友。自己绝对不会再接受。
既然我爱你,你有权限在我可以忍受的范围里撒娇折腾。但是触及了底线,只能说没有缘分。
关于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
最后见清有钱了,买了超大房子。本来想把小晓和父亲都接过去,可是他们都不肯。父亲不去医院原因算是交代了,叶落归根。可是小晓这边少了一些镜头。
小晓在报摊吃面的时候,看到见清的采访。露出的笑意明显是说:“你小子真行。”
我想那时候小晓心里应该会有一些期待,爱情容易让人憧憬和幻想。毕竟爱过,既然穷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新的生活。
可是当尝试了之后才发现,彼此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如果这时候再有小晓不理见清,会说得过去。
比如小晓去见清的公司等见清,发现见清的工作特别忙,而自己也插不上话。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小晓退出也理解。
毕竟是小晓是后来不想接受见清的。
可是后来什么都没有交代,两个人就是不在一起了。
可是不在一起还要刻意渲染遗憾,是能说有点矫情。
“后来的我们都有了,可是没有了我们。”
如果见清成功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我觉得是遗憾。
可是他们还一起回过老家。这样的遗憾并不唯美。
想遗憾到极致,就不要再有任何交叉,错过就是错过了。
后来两个人还在一躺飞机,还巴拉巴拉这么多回忆,太搞笑了。
假如想接地气一些,就让他们后来再有一些短暂尝试。
毕竟这才是现实。
刻意的摆出虐心和煽情,实在不是当下的口味。
当然,出品人还是什么里面有张嘉佳,以上也就可以解释了。
珍惜那个肯陪你吃苦的人
很多分手不是因为第三者,也不是不爱了,现实问题能击垮所有的感情。
里面有镜头是见清听到同学说他装有钱,自己面子挂不住,喝酒了刷酒疯。可是小晓一直没有放弃。
有时候男生比女生的承受能力更弱一些,也不足够强大。
那时候小晓可能觉得,过苦日子就过呗,慢慢都会有的,坚持不放弃就好。
可是见清接受不了自己没钱回家过年,接受不了被同学奚落,接受不了被嘲笑,接受不了打车钱都舍不得,接受不了那时候不成功的自己。
所以他暴躁,喝酒,打人,发脾气,一蹶不振。
刘若英说想通过这个电影告诉大家要珍惜现在。
我想,更多要警醒那些还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少年们,今天的不成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振作起来把生活过好。
一时的面子没有那么重要,打不起车,坐公交车也没事。控制好情绪,搭理好心情,和身边人相互扶持好好走下去。
为什么见清在小晓离开之后才振作起来,为什么之前不能好好过日子。
也许失去会让人蜕变。男人成长的方式比较独特吧。
涂涂有话说:
遗憾和作没有那么美好。
那些勇敢无畏的人,早晚都会幸福。
做自己想做的,纠结太浪费时间。
毕竟自己得对得起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