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你纤瘦而沉默,在暗哑的时光里渐渐褪色
在青春片走到穷途末路的这个时代,很难得,有一部近乎用尽白描的电影,去认真地讲讲那种最普通不过的爱情,最普通不过的奋斗。
大城市中,我们真实如蝼蚁般的生活,家乡亲人的殷殷期盼和惦念,还有那种呆的越久越恐惧回家的心情,每一个这样的镜头都像碎片一样击中你,你在这里看到自己的样子,那么倔强,那么绝望,也那么平凡。
真实如蝼蚁般的生活:
拥挤逼仄的居民楼,一张张掉落到半截的旧墙皮,只能容纳简单的一张床和桌子的空间,非常不隔音,邻居稍微的一点动静便能听得清楚明白。
房主常常一句不租了,就要马不停蹄地搬走,没有地方去,只能暂时住到阴暗湿冷的地下室里,可能只有在看到窗户口那一点微弱的光亮时,才觉得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黑夜。
你为了理想来到这个遍地是机会的城市,因为它认识了很多朋友,你们喝着最廉价的啤酒,谈着最无价的理想,心中的豪情像一颗饱胀空气的气球;但是在拮据不安的生活里,你渐渐发现理想被明码标价,挂在你伸手够不到的位置。
你失去朋友,失去那些豪情,于是那些空气渐渐地散去,你又成为一颗干瘪的气球。对生活毫无期待,对人生失望透顶。
他们像极了你身边的那些年轻人:
周冬雨饰演的方小晓是个大大咧咧的姑娘,在影片中,你很少看到她灰心丧气的时刻,也几乎不会听到她对这样生活的控诉和抱怨。每一次的结果,她都全然接受,她会斗志昂扬地投入下一场战斗。
你以为她不会悲伤,其实她比谁都难过,也比谁都绝望。
后来再和林见清相遇的时候,他们坐在车里,方小晓艰难地哭着对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么幼稚,一点都没有长大。”也不知道为什么,她那张哭着近乎扭曲的脸,看着让人那么想哭,我从那一刻开始掉眼泪,一直到影片结束。
周冬雨近年来在电影里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从《七月与安生》之后。大荧幕的表演似乎更能放大她的美好,台词和哭戏都很抓人,有灵气,不做作。
对于井柏然,导演显然并没有消费他的偶像光环,他饰演的林见清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冬天只有一件蓝色羽绒服,电脑里的硬盘存满了各种老师,说起来如数家珍,最大的理想就是设计自己的游戏。
他暗恋小晓却常常口是心非,他满怀理想却在现实里沉堕浮不出水面,他死要面子,同学聚会的时候砸钱借钱也要营造点自己混的还不错的假象,他在感情的最后,也会懦弱,也会放弃。
他随着很多人的离去才开始渐渐明白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不再感念理想,而是脚踏实地,过着所有人羡慕又都希望过得生活。
再遇到小晓的时候,他对她离去的不解,他的懦弱和胆怯,他的顾虑和遗憾都还在,不一样的是,他愿意为这段曾经似乎耗费了所有心力的情感画上一个句号。
电影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事手法,黑白色调和彩色的转换其实也很常见。
但是在林见清的游戏里,“伊恩找不到凯莉,世界就失去了色彩。”看到这句话之后,突然就明白了导演的用意,一切都顺理成章。
电影的最后,小晓让伊恩和凯莉重逢,整个现实画面又回到彩色。
他们很好的,满怀理想的生活在倒退的时光里,也很好的,在现实世界里好好告别。
能好好说再见的结局,都是幸运的结局。
那些微微颤抖,带着思念的双手:
导演显然想围绕爱情表达更多情感。
那些老去的背影,除夕夜殷切地盼望孩子回家的目光,还有颤巍巍地想要握住你的双手,想给你打电话却怕打扰你,想跟你说话却又不知道跟你说什么……
这些笨拙又细微的情感有时候让你不敢面对,却在想起时热泪盈眶。
这些形象汇聚在林见清的父亲身上,田壮壮的表演格外动人。
转身时犹豫的背影,挂掉电话时不知如何安放的双手,在门口徘徊着等待时缓慢的脚步……大概不难让你想起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不敢轻易提及的那些人。
眼泪不全因为感动,更因为熟悉。
奶茶的这部影片,是我在近几年层出不穷的国产青春片中比较喜欢的一部了。
当然,我们会看到一大片的影评人细数着这部电影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观者而言,你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或者看到那个已经远去的他:
彼时你带着豪情万丈,风尘仆仆而来,我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我们相爱,然后离别,你纤瘦而沉默,在暗哑的时光里渐渐褪色。
我们凭借影像打开记忆的阀门,再虔诚的说一次再见。
我想,如果能这样,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