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愚政进行曲》有感

2018-05-10 12:13:06 Enstendboy

Enstendboy > 书评

首先要承认的是,“愚政进行曲”作为书名的确是抓住了我的眼球,这样辛辣的字词组合难免让人对此书的实际内容浮想联翩,但当我读完“第一章”时,却产生了一些失落感。

“第一章”简单的列举了大量用以佐证作者观点的材料,但如此多的材料不免让我产生疑虑——作者是否可以驾驭如此多的材料?我在豆瓣中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虎头蛇尾”,其实这本书远不及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一书来得虎头蛇尾,后者开篇的“走廊论”的确引人入胜,但是在中后期完全陷入了“兑现价值”的泥潭,以至于把作者把自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陷入了“对抗性矛盾”中——因为他不承认他的实用主义是哲学的一个流派。

虽然我有些失落,但还是找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把关注点放在了理解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欧美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思维上,而这一转变是极其成功的。

塔奇曼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客观的历史学术作品,倒不如说是基于作者本人价值取向构建的一部史论。只要我们觉察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作品拥有非常鲜明的价值导向性语句。

“理性”一词是《愚政进行曲》这本书中最受推崇的观念,它几乎是和民主、自由、平等捆绑在一起出现的。在她看来,主导政府政策的决策者由于被“野心、焦虑、追名逐利、爱面子、自我幻想、成见等”左右,往往无法依据合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基点制定正确的、理性的政策,从而引发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这样的逻辑出发点以及推导模式也是在追随启蒙思想家们的步伐,即权力应当是伸张“理性”的工具。塔奇曼努力想要重现启蒙时代价值话语体系的意图在书中也暴露无遗——“明智的政府更需要一个生机勃勃、求实创新的社会的滋养,而不是一个纷争不断、令人困惑的社会”。我们不妨说的透彻一点儿,她希望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20世纪长期而又剧烈地阵痛后,可以依靠政府作为“理性”的化身重拾秩序和发展。要尽力避免撕裂社会现象的发生,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理性”的作用,使得民主国家的自由人真正联合在一起,紧密团结起来。

然而作者在这种看似“天真、幼稚”的笔触下又不乏对政治选举过程的清醒认识。她在书中指出“在美国,选举过程主要是展示筹集款项及打造形象的商业技巧,经过了一轮又一轮这样的过程,美国的选举跟大流士成为波斯国王的过程几乎别无二论,对候选人的资质毫不在意。”但是这样的论调好像又让作者自己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作者希望倚仗政府的“理性”,一方面又对看似“民主”的选举过程抱有疑虑;如果选举过程本身就是在走秀,又怎能指望“政界模特”会从善如流?塔奇曼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又是否陷入了和詹姆斯一样的“对抗性矛盾”沼泽中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作者的“驴唇不对马嘴”的逻辑呢?

我不知道读者们看过《是,首相》这部剧没有。这部剧的确是竭尽讽刺政府之能事,而在这部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看政治剧的人很少,看的人当中有一半是看不懂的;剩下的一半中又有一半的人喧嚷着他们看懂了,另一半真正看懂的人则是默不作声。”

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抨击政府、讽刺政府、针砭时弊都是依据“资产阶级理想化的道德蓝图——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平等”,他们在面对“国家机器”这个庞然大物时想到的是利用道德去感化它、规范它、驯服它!他们自以为不代任何社会阶层发言,而是代全人类发言,代“理性”发言!这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即所有的批评和反对只能基于资产阶级内部进行,也就是只能改良!

好一个资产阶级的“乌托邦”,好一个旧时代启蒙精神的新延续!但我不禁要发问,以“理性为基点囊括民主、自由、平等的神圣同盟”真的能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成功吗?

资产阶级的“出埃及”也许会成功,也许不会成功;但是社会主义的幽灵上不能进天堂、下不能入地狱,只能是徘徊在人世间,对资产阶级怒目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