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蒋方舟 东京热不热
1、
由于未能读到才女蒋方舟年少成名时的煌煌巨著,所以无法穿越时空去印证她的才华。能够读到的都是近些年的作品——小说《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和文集《我承认我不曾沧桑》。她的小说,思想过于超前,也可能是笔者悟性不够,实在无法跟上小说的节奏,读的云里雾里。另一部文集其中与书同名的首篇文章确实展示出了她的文学功底、闪现出文学灵光,但其他文章却没发现闪光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蒋方舟文学阅读量很大,引用的事例、观点大部分都出自外国明著,但是读起来会有点陌生,甚至遥远。
总而言之,蒋方舟的文章实在不如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3岁任杂志副总编辑……这些文字之外的信息更吸引我。
2、
最近蒋方舟在一次综艺节目中,坦诚地表示自己以及韩寒等年少成名的明星作家,霸占太多的公共资源,吸引太多眼球,占据太多关注。而且为了改变自己,独自一人去东京,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了一年…….
如此诚恳的表达中,让笔者再次怀疑人生,一定是自己的文学素养太差才未能领悟到才女的闪光之处,我又虔诚的重新拜读这位美女的才华,斥巨资买了印刷精致的昂贵的却很薄的《东京一年》。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
蜻蜓点水的描述,却有着四两博千斤的气场,心中感叹,不愧是才女啊,开篇就写出这样轻灵的话语,曾经读过的文章不能代表蒋方舟真实的水准,但是继续读下去,全书写的竟然都是流水账日记,毫无亮点可言,至于那句让我兴奋半天的语句,竟然成了回光返照。
蒋方舟在这本日记里记录她一年之中独自一人在东京的经历与感悟,绝大多数都是去东京的美术馆、展览馆、寺庙、神社等处的游记,介绍了许多地方,但是却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毫无生气。
先前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也是国内以及世界游览记录的文章,写得就很生动,充满人文情怀,引人入胜,如果要求一个未满30岁的女孩写出大叔的成熟作品,是为难她了,但是把各处景观的如同旅游介绍般复制粘贴到书中,实属无聊,真有点对不起这68块钱的书钱。
3、
书中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与曾经出过的书套路很相似,绝大多数在引用或者谈论外国作家的作品,实在有秀文化肌肉的嫌疑,甚至在东京的游公园时看了整天的外国小说,让我没弄明白是去逛公园还是为了去读书,让人一头雾水的是在最后作者竟然把自己读了一天的外国名著的感悟写在书中,让人搞不明白为什么要不远千里来东京读欧美文学,最后用中国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如果作者真的想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感悟人生,改变自己,完全可以在国内找一人烟稀少之处,关了手机,冥想人生,为何要不远千里来到日本东京。这一年在东京就是有钱人任性吗?
更何况通过书中的日记记录,并未发现蒋方舟要做思想上的苦行僧。
她的活动:
与导演朋友逛公园、
参加阎连科的讲座、
与s先生看画展、
L先生泡温泉……
这并不像是一个放空自我的状态啊!
既然在那个猥琐的国家,蒋方舟已提到G教授们对你这样肉体年轻的小姑娘,蠢蠢欲动,读者自然而然的也会关心你在那个风大月圆的深夜,那位送你回家的s先生人品如何,
雪花漫天的东京你冷不冷,
与L先生们在东京泡温泉你热不热,
泡温泉时你穿的是什么样的泳衣,
泡温泉时有传说中的裸浴吗?
东京的啤酒好不好喝……
让人脑补的花边信息早已超出作品本身
4、
费了如此大的情感,寄托了那样高的希望,在最后总得从书中扣出点收获吧!
想了许久,那就是蒋方舟记录的真实,真实的是那样赤裸。
比如她描写父母来看她时,穿戴的尽量体面,
她在陪同父母游览景点时的不愉快,
更有自己与男性生殖器塑像合影时的落落大方,
最让人脸红的是,一个女孩子,诚实的说出在莫斯科、巴黎、东京看脱衣舞表演的感悟,当然了作者能大胆的表达,完全是因为把脱衣舞当做了艺术来欣赏,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各地舞蹈艺术的差距,并给于日本脱衣舞艺术很高的评价,对脱衣舞演员及其赞赏。
让宅男们不由得想问蒋方舟,对于日本的av艺术怎么评价,苍井空是否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家。
合上书后,掂量了掂量这本蒋方舟的巨著,所谓才女,也就那么回事,于是把她的三本书摞在落满灰尘的vcd碟片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