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来的和尚好念经(读书笔记)
在《东吴相对论。守护心田》这一期节目里,两位主持人有以下谈话:
梁冬:我姐姐的小孩初中升高中,我其实一直很想跟他聊一聊,对于一个上高中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去想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作为过来人总是有些想法,迫不及待想和他们分享。但很不幸的是,像你我这种人在家里都是没什么地位的。我估计你回家拉张板凳,拉着你儿子说话,这几率几乎是零。
吴伯凡: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六年一个代沟了,三年就是一个代沟。你想我跟他差三十岁,十代哦。
梁冬:你觉得你儿子肯定有时候在电台里听见你讲的东西,或者在书本里看见你写的东西,在家里看见你,他一定觉得很穿越。你试着从他的角度来看,这天天在家里穿着大裤衩晃来晃去的男人,哇,是作家,还人五人六地指导大家思考人生问题,孩子一定觉得很好笑。
吴伯凡:《圣经》里有一个故事。耶稣已经很有影响力了,带着他的很多门徒,回到了他的家乡伯利恒讲道。一些人就跑过来,看有先知在讲道嘛,但是他们仔细一看,这不就是那个木匠约瑟的儿子吗.......大家就走了。于是耶稣说了一句名言:“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敬的。”某个思想,某段话,它能否产生重要的作用,是由人们之间的语境、气场来决定的。
两位主持人说的这个道理,就是所谓“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不熟悉的人,有些神秘感的人,他说的话人们会更重视。这里面有个信息的单纯性问题,生疏的人,我们不知底里,我们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语言,信息少儿集中,容易印象深刻。而熟悉的人,我们知道他一大堆情况,甚至可能知道他很多缺点,当他说话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想起很多有关他的事情。在这种复杂背景下,他说的话是否有道理,可能就被淹没了,如果他的话我们已经听过多次,更是增加厌倦。这就是很多家长的命运。他在外面人五人六,备受尊重,说出话来,人家侧耳聆听。回到家里跟孩子说,孩子却不屑一顾。他于是很受伤。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我们作为家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即使您确有水平,也别在家里显派,最好的办法是少言少语。我发现在家中威信比较高、说话孩子还能听的家长,都是寡言者。物以稀为贵是也。再一个办法是在孩子面前“示弱”宁可做“小学生”之态,虚心询问孩子的情况和看法。这样,孩子倒容易和你交流,而且可能听你说几句。那些拿孩子毫无办法的家长找我咨询,我常常劝他们借助他人力量教育孩子,特别是孩子佩服的人,用的就是“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原理。你说话孩子早就不耐烦了,你还要唠叨,那真是太不明智了。你说的话可能完全正确,孩子偏不听,换个人说同样的话,孩子就听了,对此你不要愤愤不平,那是因为语境不同,气场不同。你们家如果已经把对话气氛破坏了,那你就赶紧闭嘴,想其他办法。也许10年后孩子想起您今天说的话,大为钦佩,但那是另一回事,那时他的心态变了。所以,一句话对不对,管用不管用,绝不单纯是这句话本身的内容所能决定的,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上面说的是家长,教师呢?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非说话不可,课学生一旦熟悉他了,其命运就和家长有相似之处,孩子就不爱听你唠叨了,觉得 你是老古董(有代沟)了。所以我坚决主张教师少说话,尤其是教训型的言语,越少越好,否则其命运将和孩子不待见的家长差不多,只不过因为教师有职权,孩子一般不敢公然藐视你就是了。教师对此要有自知之明。教师面对孩子,也不常常“示弱”,我的经验是,这种办法反而能提高威信。耶稣在乡人面前尚且“不受尊敬”,何况我们?硬要撑着“师道尊严”的面子,往往闹个“活受罪”。
读后感:却是这么回事,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觉,往往很亲密的人的话有的时候不太受用,即使是正确的。原因就是文中所谈及的观点,我们做家长的如果想能够与孩子建立以中国亲密关系,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也许就不能用过于主观的语气和语调来和孩子交流。父母这种角色在不同的时期需要扮演不同的人物,而不光是孩子,即使是成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听别人的说教。
而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除了学生时代在知识层面肯定是受教师的影响之外,很多想法和做法可能还是来自于外界的信息,和自我的认可的认知。当然我比较遗憾的是,可能是没有受到过多少大师的指点吧,总是习惯于一个人去体验一些东西吧。而由于个人性格的问题,还有能力的缺失,很多时候还是逆来顺受,被别人指引和控制的比较多一点吧。就我的自我评价来说,算是自我成长比较缓慢的人吧,也许还是和自身的经历的局限性有太大的关系。么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抗压能力也很差。
而从我所带的几届学生来看,确实如果你只是纯粹的讲那些大道理的时候,一般学生都是不以为然的。而如果你所讲述的东西是很实际的,来源于你经历的,或者是从生活而来,又与他们相关的。而且你与他们建立一定的连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带有真挚感情,和有清晰逻辑思维思路的话语就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所以,要想别人能够听你的,首先是问题是要别人能认可你。就像我们很多人都比较迷信权威,比较相信一些大V一样,他们的地位和社会价值被在一定的范围认可。自然,他们的话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当然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觉得,最好每个人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人做事的要好一些。当然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太够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引。但是这种外部的力量不应该是简单的说教,还是要力行,即使是思想上认可了,如果还是做不到,还是无用的。而如果你在行动上能体验到这种思想和观念对你的好处,你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这些思想和观念内化进来。
而有很多时候,我在班主任的角色上会不自然的多说一些“废话”。有时候也是一种习惯的,当然我也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想好,没有一种比较成熟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言语的时候,还是少说为妙。因为,当你说的太多,太频繁的时候,一旦当你真正有重要的事情要讲的时候,学生也不会知道这些和那些唠叨有什么区别了!
有很多时候,从行动中来建立连接也是很有效率和必要的。不管是和子女还是学生,这点在国内外很多有成功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中都能有所见。
而对我而言,如何把我所见,所读,所想的转化为有效的语言还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一旦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感染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