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认识你,多尔多奶奶

2018-05-17 15:31:03 只有一半影子的人

只有一半影子的人 > 心理学知识

自从今年三月份树儿上幼儿园托班开始,每周六我都会花上两小时,跟她呆在“心之屿亲子开放空间”。这个开放空间是市妇女儿童中心和康宁医院合作的公益项目,每周六接待12组家庭,每次活动有3~4位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师现场提供服务。心之屿开放空间的理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法国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倡导创立的“绿色家园”演变而来。

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每周六参与的家庭是随机组成的,(根据报名先后顺序决定是否可以参与)换句话说,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周六见到不同的来自其他11个家庭的孩子,这与上学不同,不存在固定的班级,固定熟悉的同学。孩子们在空间里可以自由选择玩各种游戏,过家家、轨道玩具、绘画涂鸦、串珠子等,也可以随意找同龄人玩。家长们可以陪伴自己的孩子玩耍,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问问题。心理咨询师不会主动介入,更多时候静静地在一旁陪伴。

绿色家园:位于巴黎15区圣查理广场(Place Saint-Charles)的“绿色家园”是于1979年1月6日建成开放的。它并非托儿所,也不是疾病追踪中心,而是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儿童之家”的奠基石,她期待儿童在被人根据传统送进托儿所和幼儿园之前先进这个家园生活。在这个将幼儿当作一个主体之人来对待的集体休闲场所,不建任何个人档案,管理遵守匿名原则,重要的只是人的陪护:家长陪孩子一起来,一起呆在家园里,在孩子玩耍的时候自己休息或者做一些事,并会见其他的家长。由3名成人组成的接待小组(其中至少有一名男性)对孩子不做任何特别的处置、正式的观察或有组织的实验。他们只是待在那里,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当着父母的面和孩子讲话。

一切都在六岁之前定型……或者是在四岁之前?当我说“定型”时,我并非是指将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成功。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人们想讨论主要的东西,即所有可以用来避免创伤、禁锢和偏差的预防性工作,我认为应该在孩子四岁之前做这件事。

摘自《儿童的利益》 【法】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著) 王文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亲子开放空间里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曾留学法国巴黎专门进修精神分析。我跟她聊过一些当全职妈妈时遇到的焦虑、挫败感和恐惧。除了告诉我一定要诚实地、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跟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家里发生的事情,不能让孩子蒙在鼓里外,她还向我推荐了两本书《儿童的利益》和《正确和孩子说话》。通过阅读,我认识了这两本书的作者,一位很酷的、已经去世三十年的法国老奶奶(她的观念即使搁在现在也算先锋)——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多尔多非常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她也主张孩子应尽早有机会接触同龄人和父母以外的人。她对于夫妻两人抚养一个或多个孩子这样所谓的“核心家庭”的组成在育儿方面的作用是存疑的,起码过于局限于狭隘的家庭内部环境,有碍孩子成长。她将精神分析往前推至儿童、甚至是婴幼儿时期。在搜集整合了她与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达尼埃尔-玛丽·勒维的谈话的一本题为《正确和孩子说话》的小册子里,多尔多奶奶的话恐怕对于正在养育儿童的父母来说,不那么好听,但仔细琢磨、对照,也许我们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承认她说的是对的。

勒维:您提到了要放弃母亲的怀抱,但从童年到青少年,还有许多放弃,许多的告别需要经历。

多尔多:幼儿有许多幻想,幻想变成爸爸或妈妈;玩火车时,幻想自己是火车;玩飞机时,幻想自己是飞机;从窗户跳下去,幻想自己能飞行。幻想成了小孩的主宰和国王,而告别这些幻想非常重要。我认为这种幻想持续一生,每一天我们都在试验幻想与现实的关系,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告别自我,这个自我总是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而实际情况总是并非如此。

勒维:您有个观点让我很吃惊,您说小孩告别童年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放弃取悦父母。做父母的可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多尔多:当小孩取悦父母时,他是在取悦给他安全感的人,因此,可以说他是在取悦长大了的自己。大人喜欢小孩取悦他,因为这小孩是死而复活的他,他感觉到自己活在小孩身上。对大人和小孩来说,这都是个陷阱。如果小孩要发展,他就要停止取悦成人……

勒维:我想知道,孩子与老人——不仅仅指他们的祖父母,处于人生的两极,在您看来,他们是如何得以交流的。

多尔多:……孩子尚未形成成年人的时间观念,而老年人的时间观念已经转变,我认为这就是令他们接近的原因。另外,还有他们空间活动的局限性。诞生之初,小婴孩没有丝毫行动的能力,必须由大人抱着。一出生就如此聪明的人类,身体却如此无能为力!而老人的运动功能也变得迟缓,他们的空间观念与壮年人不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告诉你他参加过父母的婚礼。在孩子看来,只有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时间才真正开始,父母的时间也是和他一块儿开始的。当小孩得知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会感到恼火,而老人一想到自己身后生活仍将继续也很苦涩。即使有人从不言说——这种对生命的热爱是我们人类固有的——当我们无力操控生命,却眼见时光照旧流淌,就会颇感无奈。老人有时也会被孩子的问题击中要害:“你快要死了吗?”但这并非因为孩子不爱他们,正相反,这是一种科学的关注,或许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孩子式的关心……

大人正在经历事物,而老人已经超越了事物……如果我们将不同年龄的人与景物做个比较,老人是孩子眼里的乡村道路,而他们的父母则是高速公路。说话拐弯抹角(不直接切入主题),是老人们的特点。而我们知道,孩子总是问问题,常常不断问同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想得到一个与先前不一样的答案。老人有时也问问题,同样的重复,不是因为想要一个不同的答案,而是因为他们记不得了,这令他们与孩子很亲。孩子一点也不觉得老人罗嗦,反而感觉有趣……

勒维:让我们谈谈身份比较特殊的祖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他们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不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多尔多:父母工作繁忙,祖父母可以缓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父母把家长责任看得太重,以至于他们不给孩子表达不满的机会。孩子必须马上服从,至少做出服从的样子。奶奶才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幻想……

祖父母还很了解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作为祖父母他们可以讲讲那些小孩没见过的,他们的父母小时候遇到的困难,这也很重要。对于孩子,父母是绝对权威,他们总有道理,他们什么都知道,而祖父母说:“不,哪儿那么容易。你知道,当他小时候……”孩子面对父母时的自卑,常常表现为挑衅,祖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情况得以改善。

……很是遗憾,我们的现时社会借口老人不能工作,不能创造工业价值,而忽略了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宽容的价值,忽略了他们作为年轻人倾听者的价值。

《正确和孩子说话》【法】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达尼埃尔-玛丽·勒维 (著)  程静  杜青钢(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记得树儿第一次去亲子开放空间的时候,一下子见到一屋子陌生的孩子和大人,害怕得大哭大闹不肯进去。她紧张得闭着眼睛,黏在我怀里,竖起耳朵听周围的动静,嘴巴里一直说“害怕、害怕”。她一直是个很容易紧张的小孩,害怕的东西数不胜数——小飞虫、轮胎、白头发爷爷、橘色衣服的小男孩、穿黑衣服的男人……成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想必也不容易。“你抱着她,跟她说话,试试说说周围的东西。其实她一直在留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心理医生坐在我旁边,她也跟正逃往自己的小世界的树儿说话。半小时过后,树儿睁开了眼睛。至此之后,她每次去还是习惯性逃避,需要躲我怀里闭眼几分钟,但我能看到她的进步,虽然大部分时间她还是自己跟自己玩,不怎么主动去加入一个小团体。“你的孩子好厉害,自娱自乐的本事真大。”一位心理医生夸树儿,那时,她正在闭着眼睛,笑着转圈跳舞背儿歌。后来我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推着她去迅速融入,变得“人来熟”呢?只要她的眼睛、耳朵没有关闭起来,总有一天她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去交到朋友,找到适合的小集体。而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她跟别的孩子玩。

   我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去阅读儿童心理学的书,也不是为了去钻研理论,仅仅是为了去解决问题,或者找到问题的所在,但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读书是不够的。去读心理学的书,和作为患者接受心理咨询是两码事。作为一名普通的三岁半孩子的妈妈,我承认有时候会焦头烂额,甚至怀疑自己的小孩是不是多动症、自闭儿,三天两头担心孩子生心理病。慢慢地,我发现其实孩子没有问题,她就是个精力充沛的小姑娘,但是我放大了她的小问题,非要给她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她一步步走向童年,世界不再小得只有妈妈;而她的妈妈则需要真正告别自己的童年、少年,真正独立起来,去面对她的中年、老年。孩子也好、父母也好,都需要生活在各自同龄人的圈子中。这些就是多尔多奶奶教会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