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西游
2018年05月26日 星期六 阴
昨晚11:25休息,今早06:00起床!
西游四众一路打怪除魔的故事,我想即使是三岁小孩儿,可能不知全部,也知之一二。唐僧的肉,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贪吃,沙和尚的任劳任怨,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为过。仔细想来,我最开始知道西游的故事,应该是长辈们零星的讲述,而后是通过动画片增加了一部分,再然后就是通过电视剧了解了全部的情节。
动画片版的西游记,小时候断断续续看过好几遍;电视版的,尤其是86版的西游记,那就更不消说了,每年某电视台必重播;虽然,我对西游取经团一路西去的磨难,知道的甚是清楚。但说实话,我一直都挺怵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从不敢轻易去挑战中国的古典小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原著版的西游记故事。
以往,我习惯一天分早中晚,读不同的书籍。而在读这本书时,我却放弃了之前养成的习惯,每天早晚只专心读这一本书。一百章的小说,九九八十一难,可想故事有多长了,而且又全是白话文体。刚开始阅读时,有很大的阅读障碍,每天只能通读一章。本以为按这个速度,必定要读两个多月的,未曾想久而久之,慢慢的也习惯了拗口的文体了,而后阅读的速度也相应得到提升了。
《西游记》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文学价值那是无需质疑的。故事与人物性格的设定,都是经过作者精心塑造的,取材与现实社会,高于现实社会,却又可以返回到现实社会。它不仅符合明清时代,就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也一样毫无违和感,依然可从中找到点点滴滴的影子。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读者读的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更是一部现实社会的写照。
现在来谈谈我眼中的西游是个什么模样。我姑且把他们四众称为取经团体,其实他们四众西去取经,就像是个穷游世界的旅行。我们知道,在旅行途中如遇到困难,是最能发现同伴隐藏的个性。ok,那么取经团四人各自个性是怎样的呢?
先来说说旅行牵头人——唐僧,他的个性优点:内心清明,目标明确,富有恒心;缺点:善良过度,懦弱有之,愚昧有之。如用一句话概括,是个内心有大理想,并为之愿意付出奋斗的梦想者。
而西行中第一大功臣——悟空,他的个性优点:能力强,聪明机警,人际网广,到哪儿都能说得上话;缺点:好名,做事急躁。如用一句话概括,就像现在绝大多数有才华的人,比较骄傲,有脾气,有个性,上位者爱之又恨之!
再而,西行中最会偷懒者——八戒,他的个性优点:夯,没什么心机,有点小聪明;缺点:好吃懒做,三心二意,现实务实。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些小聪明,懂得实惠的妙处,能对上位者投其所好。
再而,西行中最无个性者——沙僧,他的个性优点:听话,不挑事儿,任劳任怨;缺点:武力值不够(能力不强),缺乏鲜明的个性。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最平凡的一类人,既没有突出的才华,也不会溜须拍马,只知道一味的苦干。
我们再来聊聊,为何西行之路总是灾难不断,那些妖魔鬼怪,能一次又一次得逞呢?这真与他们几个人的个性,和处事风格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他们四人一行一直都有存在内部矛盾,缺乏严谨的团队互助的精神,相互之间也充满了猜忌,甚至时不时还要找机会故意坑对方一把(且看悟空骗八戒去化斋等事件)。所以,才导致妖魔鬼怪,次次能钻了他们的空子,次次能把唐僧掳走。这与我们现实工作中,如何的相似啊!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相互之间表面很和谐,但是总是相互较着劲儿。
在这儿,我必须单独把唐僧的善良,这一个性单独拿出来谈谈。前一段,我已分析为何他总是被妖精掳走,主要是因为团队的内部矛盾导致的。而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唐僧无底线的善良惹的祸(且看红孩儿,白骨精,老鼠精等等灾难),与怀疑悟空的能力与用心,而衍生出的问题。曾经,有看过这样一段描述唐僧“善良”的文字,说唐僧总是帮孙悟空缝洗裤子,每次都好心的把裤子屁股上的洞洞缝上。但每次没过多久,裤子屁股上又会出现一个洞洞。有一天,悟空终于忍不住了,生气的对唐僧说:“师傅,你说你把洞洞缝上了,我穿上以后尾巴放哪儿?啊?你告诉我尾巴放哪儿?虽然这不是原著的内容,是其他作者杜撰出来的,咋一看,觉得很搞笑,可是笑过后,却值得我们深思。人要善良,但如果无节制的善良,低情商的善良,就是间接的助长恶人为恶的火苗!
我们仔细的观察和体悟,就能明白作者苦心孤诣创作的西行四人组,看似是虚构的神话人物,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们经历的那些事情,好像都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换了个面目出现而已,可见作者的观察力和洞悉力不一般。
《西游记》这本书,作者的用意值得我们一再的体悟和揣摩,西游不仅仅是一本神话小说,更是一部社会环境书,也是一部奋斗史。而以上的几个观点,只是我读完后的管中窥豹而已。好的书是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阅读的,我眼中的西游故事,远远要多于我已说出的内容,只是鄙人实在是文笔有限,只能就此搁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