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恐怕不足以支撑孩子的“诗和远方”

2018-06-01 14:58:04 有料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 心理健康与内在成长

文/西江月Jane

《“吃苦”,恐怕不足以支撑孩子的“诗和远方”》by 有料家庭教育

一位一年级小朋友的妈妈感叹:“孩子上了小学后,下班回来基本没有干过别的事情,尽辅导孩子了,一个晚上连手机都看不上一眼……现在上学的是孩子,实际拼的是爹妈,他们班有一个孩子,他妈带着半岁的老二回娘家俩月,这孩子成绩快速掉到倒数。哎,现在养娃,和我们那时代不同了,不光孩子得勤奋,做妈的也偷不得半点懒。”

我脑海里迅速脑补了一幅妈妈陪娃寒窗苦读的图景。

"勤奋刻苦"是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核心精神,现在我们做了父母,仍然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

原本以为做一个这样的妈妈就是一个好妈妈了,但是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发现,仅仅是"勤奋刻苦"恐怕还不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好妈妈。

01.从智能机器人说起

前天,朋友送给孩子一个六一礼物:一个智能机器人。

孩子回家拆开发现是一个小人模样的机器人,特别兴奋。开机后,机器人和孩子打招呼,并提示联网设置,机器人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孩子拿着说明书来催我:“妈妈,你快打开。”

我扫了一眼说明书,折折叠叠一大长条,貌似还挺麻烦。

思想在潜意识中迅速斗争起来。一个声音有点好奇的说:“哇,这社会发展真迅速,机器人都到普通家庭了。听说它可以用来和孩子互动,看看这个新鲜玩意儿吧。”另一个声音厌烦的抵触道:“这不就是一个听歌的玩具吗,没啥稀奇的,费那功夫还不如看几页书呢。”

最终抵触情绪占上风,为了让自己心安,我还找了个理由,对孩子说:“你看妈妈手里抱着小宝呢,等爸爸来弄吧,正好你爸擅长这方面。”

晚上爸爸加班到家时孩子已经睡下,没有调机器人。

第二天,虽然心里还是不想耽误做"正事"的时间,但想着满足孩子更重要,况且东西都到家了,不装上多浪费,最终还是决定花上一些时间调好机器人。

正当我准备大张旗鼓干一场时,结果看起来一大堆的说明,不到5分钟就搞定了。

玩了玩,我发现这玩意不仅智能,而且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娱乐,确实也可以用于在家辅助教学,确实不错。

老大从幼儿园回来,捧着小机器人一晚上爱不释手,又是对话,又是点歌,又是听英语,嘴里还喊着:“妈妈,我们家多了一个人了。以后你不用给我讲故事了.......”

不仅是老大喜欢,连几个月大的老二在小机器人说话和闪灯的时候都激动得手舞足蹈。

我突然发现,自己无意识“抵触”的事物,竟是孩子们眼里的宝贝。而这个我之前在机场专柜上见过的东西,当时我却没有意识到可以去多了解一些。

02.“后知后觉”是个问题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比时代慢半拍了。

这确实是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想起来之前老公提醒过我:"你发现了吗,我们对新事物反应太迟钝。无论是ipad、孩子的定位手表、还是换新手机,总是看着别人用才发现。别小看这些事,它代表我们的心态和眼光,是一种人生状态。如果总落在时代的后面,对孩子影响可好不了。"

我当时还反驳:“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有什么用,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事才是榜样。”

记得在"抖音"刚上市的时候,一个参与开发的朋友跟我们说起这个APP,还给我们炫了一段一位老太太跳街舞的短视频。他说这会是未来一个商机,很多人都会参与进来。

我当时真不当回事,不就一个发布短视频的平台,有什么吸引人的。这老太太说不定就是搞舞蹈的,那是极少数人;而且录视频谁不会录呀,但相比于看书,这个太肤浅、庸俗了。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抖音”成了App Store中下载排行榜第一,而我才开始使用。

思绪再往前拉。

“网红”这个词好像很早就出现了,但它在我脑海里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代名词,他们能成功还不就是靠哗众取宠,靠互联网炒作;“鸡汤文”我认为就是溅口水,缺乏专业务实,不能登大雅之堂;对“标题党”文章更是“深恶痛绝”,觉得那纯粹就是为商业目的,从不点开。

后来过了很久,才知道网红中的papi酱、咪蒙其实是非常有才华的,而有的“鸡汤文”也是非常有启发的,看一看确实可以减少焦虑,增强正能量;“标题党”也是为了迎合时代的胃口,其实不少里面也是很有干货的。

可惜,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互联网的几拨风口都已经过去了。

以前的每次错过,我都安慰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

有一次听一个自媒体大咖讲课,提到企鹅智库的一个调研数据——新媒体用户的文风偏好,最受欢迎的是"幽默调侃的",而不太受欢迎的是"四平八稳、严肃认真的"。

我心里一惊,这个不太被喜欢的风格不就是我擅长的,而我不屑的却是最受欢迎的。

想起张泉灵在今年1月份的一个演讲中说:“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这句话让我不寒而栗,只会“埋头苦干”也许真的要被时代抛弃。

03. 看不惯,就排斥

其实内心常常有一个声音隐隐提醒自己:你这是故步自封,你得保持好奇心,你得对新事物开放包容呀……

虽然有那种感觉,但我总是找借口回避、反驳,不愿倾听,不想面对。

因为这个"善意的提醒"让人感到自责、焦虑甚至恐惧。

恐惧的是,在这个发生了巨变的新时代,我们的价值观还停留在上个时代,甚至上上个时代。

在我们那个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大家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中厮杀过来,考入大学,获取学历,除了可能稍高于均值的智商,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更多的是"吃苦耐劳、勤能补拙"的精神。

而当我们进入这个人人都有机会崭露头角,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你有"能力"就行的时代,我们并不愿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内心的OS是这样的:

我们是苦过来的,凭什么你们没有这个辛苦的过程,只借互联网的东风就能成功?

你的确拥有我不擅长的,受社会欢迎的"能力"。但那又怎样?你有你的市场,我有我的前途,我看不惯你的“浮夸、肤浅”,所以我屏蔽你。

人总有一种倾向,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说只想看到我们愿意看到的事情。

当新事物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体系不一样时,我们就容易排斥甚至拒绝。

04 重建舒适区

虽然拒绝排斥的部分多,但理性还是让我保持了一丝怀疑和犹豫:

我是不是也多少要掌握一些新能力?那首先需要推翻之前的旧观念,认可它们,然后再花一番苦功夫来学习它们。

与新学一样东西相比,推翻旧有的认知更痛苦。

因为旧有的认知让你处于“舒适区”,而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我们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做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往,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在这个区域你得心应手,舒适自在。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

让人长时间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是一种违背人性的做法,我想没有人能一直坚持。

知乎上有一句话很好,可以作为解决思路:变得卓越不是要离开舒适区,而是重建你的舒适区。

从脑神经科学来看,重建,就是建立新神经元之间的联结。

我们要推翻或者改进旧认知,建立新认知,就是要时刻觉察自己已经习惯化的观念,辩证的看待它们以“弱化”旧观念,并在生活中多看见和运用新的观念,以“强化”新的神经元的联结。当新神经元联系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新习惯,新“舒适区”得以重建。

所以,面对一个新事物,不要急着用“非黑即白”的态度,而是试着用“兼容并蓄”的态度看待它。

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去研究“它是什么”“出现有何意义”“可以怎么用”,去接触,体验一下,将一种新的思维,融入自己的观念。

05 不仅能吃苦,还要开放

张泉灵的演讲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90后和70后一样,也喝白酒,但是90后的消费心态变了。

我们想象70后怎么喝酒的?一般攒十来个人,说几个人喝白酒,怎么也得凑够五个人或者至少四个人,才愿意开一瓶白酒,因为你内心清醒地算了一下,每个人喝二两半,就开吧。最后四个人互相迁就,开了一瓶白酒。这是70后的社交特点。

90后有一个特别大的社交属性,他们在社交环境里,第一,不愿意迁就你,也不需要你迁就我。所以如果要喝白酒的话,我一个人想喝,不劝你们,你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但是你也别劝我来跟你喝一样的。

所以,如果要卖酒给90后,白酒厂家就要理解90后的心态,研发适合他们消费心态的小瓶个性化白酒。

也许,这个时代和以前任何时代一样,“勤奋刻苦”依然是人成功的重要品质,但努力的目的、状态和方式可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身处这个巨变时代的父母,只是埋头苦干恐怕还不够,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懂得这个时代孩子的语言,才能引导他们走上自己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