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生命力+成就感+赞许就是孩子不断成长的动力
图/网络
文/落幕红尘
1.内在生命力
内在生命力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动力。这种内在的生命动力,赋予孩子的精力总是比成人聪盈,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一刻没停过的在玩,好像就没有累的时候。
孩子的体力充沛是生长赋予孩子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有一股无法遏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学习各种技能,以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努力与这个世界接轨。
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推动,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有了偿试,学习的强热要求。
2.成就感
不到两岁的阳阳见爸爸用笔写字,拿过爸爸的笔在纸上东一笔西一笔,不里写,说画更准确。写的很认真,能在低上划出道道,就用眼睛看着爸爸,在嘴里啊啊的叫着,那意思是告诉爸爸,他也能在纸上划出道道了,很有成就感。
这些动作虽不起眼。但对孩子来说做一次从未体验过的偿试,从中获得的满足,一点不亚于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获得冠军的那种感受。
在阳阳看来这就一个棒棒,很神奇,在纸上这么一划,还能留下道道,在他眼里一切物品都是玩具。大人认为的玩具是玩具。大人认为的工具也是玩具。区别是有的玩具神奇,有的玩具一般。
而这支笔就像魔法棒一样,哥哥是那么的爱它,一坐下来就是 半天。每到哥哥做作业的时候,只要同样也给他笔和纸,让他能划出道道,他会咧着嘴的笑个不停。这就是一种新的体验,带着孩子的满足。若爸爸对这一行为在加以肯定,孩子会把获得这些满足延伸到其他事情上。这就是满足和肯定带给他的动力。
3.赞许
心理学家赫洛克,“表扬效应”的实验很能说明问题。从四组的实验情况来看,表扬最有激励机制,批评有鞭策的作用,次之,旁观组排在第三,因为他感受到了表扬,也感受到了批评。最差的当属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了,他们没有前行的动力,也没有被鞭子赶着往前走的推力,所以他们无所事事,只能是最差的。
我在以前说过批评和表扬都要中肯实事求是,不可夸大言辞。我还说过批评和表扬都要恰如其分。我们说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允许孩子犯错,这没错,但不是无原则的不批评也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瞎批评。但表扬就不同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批评教育多于表扬教育。还有一种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的比较教育,很伤孩子的自尊心,毁了孩子的自信,孩子哪来的动力前行?
小明,吃饭总是丢饭米粒,碗里吃不干净,爸爸天天唠叨粒粒皆辛苦。有一天当小明把碗里的饭米粒一粒不剩的都吃了,他把碗推到你面前是想让你知道,他那样去做了,你不是无动于衷,而是肯定了他的做法,用手搓摸搓摸他的头,说句真棒,这样孩子就有了继续做好的动力。
孩子哪怕取得一点点小成绩,比方说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到了,你及时给予肯定了,他心里也会感觉美美的。他渴望获得赞许的眼神,没被你忽略,孩子心里是美的,就有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内心会产生一种上进的动机。
孩子哪怕做的还不是很完美,也要进行肯定,由于你的肯定会给孩子产生继续前行的动力。忽略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忽略孩子的成长进步,长期不闻不问,还会误伤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