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内伤,叫同胞竞争障碍

2018-06-05 21:01:10 Jk不二子

Jk不二子 > 心理学知识

《有一种内伤,叫同胞竞争障碍》by Jk不二子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姐姐让着弟弟”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

讨论的是龙凤胎中的姐姐,只比弟弟早出世几分钟,可是从小就被教育要让着弟弟。长大后很贴心能忍让但不进取太柔弱,比如转专业被拒后她就放弃了,然而实际上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获得机会的。

很多独生子女的小伙伴表示不能接受这种“忍让”,觉得父母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争议的。

以前,80后90后们大多是家里独苗,可能会觉得同胞关系问题离他们很远。但是,现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曾经的独生子女也在为人父母的特定人生阶段遇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同胞竞争障碍,是因为严重缺爱

2017年《中国儿童安全成长报告》指出,从孩子角度看,父母生二胎和别人对自己的理解是孩子们最焦虑的两件事。

因为二胎的到来,使得大孩变得焦虑不堪,甚至是患上同胞竞争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

日前《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报道了此类问题。11岁的小晴,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有了同母异父的弟弟。从此,小晴不仅对弟弟充满敌意,还要求妈妈跟自己形影不离,拒绝上学,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父母喂饭。被父母严厉批评多次后,她开始出现呕吐厌食的症状。因厌食20余天被送进儿童医院救治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在各项理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医院的联合会诊中,孩子被青少年心理科确诊患有“同胞竞争障碍”。

什么是同胞竞争障碍?

同胞竞争障碍是指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

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出现明显的竞争或嫉妒的表现。如和弟妹争夺玩具,有明显敌意或攻击性,甚至暗地里打弟妹。

出现情绪低落。比如,他可能会明显的表现出不高兴的迹象,心情易沮丧,特别依赖父母,或经常莫名的哭泣。

出现各种生活能力“退化”。比如,如果他已经学会了吃饭,却要求父母喂饭等。

社会功能受损。比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不少父母心里着急,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大孩会突然变成这样。

其实,原因在于家庭新增成员打破原来的平衡,家庭资源被稀释,系统在调整过程中,父母与大孩内在联结的中断了。孩子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每一个有同胞竞争障碍的孩子,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父母∶“我想被你们重新看见!”可惜,不少父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

长大后更隐蔽的同胞竞争,更伤不起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同胞竞争都像上文的例子那么典型,更多人的同胞关系在孩童时期会相对平和。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兄弟姐妹在同胞互动中,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共存,兼有好的支持行为和坏的抗拒行为。

同胞关系风格有以下几种∶

照养者风格∶某一个同胞充当另一个同胞的准父母。

密友风格∶同胞双方都在试图跟对方相像,经常在一起玩耍。

批评风格∶同胞中的一个试图支配另一个,同胞之间相互取笑和争吵。

竞争风格∶类似于批评的风格,但同胞关系相对紧张。

一般同胞之间年龄差距小、父母婚姻不和谐、父母再婚的孩子或者是同性的同胞,比较容易呈现竞争或者批评的同胞关系。

同胞竞争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当孩子自以为不被爱而产生适度的妒忌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小时候这种爱的匮乏感没有在长大过程中弥补,心灵也没有得到来自其他关系的滋养,那么儿时潜伏的竞争意识还是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长大以后的同胞竞争,更加隐蔽。那些未治愈的心理之殇会影响到各种人际关系。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维娅出生在一个富裕美满的家庭,她在四岁之前得到了家里人所有的爱。后来随着天生面部畸形的弟弟的降生,一切都改变了。

为了让“与众不同”的弟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全家人把所有关注点和爱全部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妈妈甚至为了弟弟放弃大好工作,全心在家养育弟弟。

然而,父母没有意识到维娅也处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状况。比如为一时无法适应学业而烦恼,为失去好友而痛苦……她只是把内心的一切都藏了起来。渐渐地,她觉得自己是一个透明人。

奶奶曾是她认为这世上最爱她的人,可是当奶奶也去世之后,她感到更加孤单无助。维娅看上去懂事,一切正常,可是她的内心是落寞的,她变得不再自信。当有男生向她表达好感时,她却退缩了。

好在父母和维娅都认识到了问题,做出了改变,才使维娅重新快乐起来。

童年因为受阻的爱,需要不断觉察,厘清和修复,否则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未来的各种关系。

作为二孩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那些在陷于同胞竞争的孩子,实际上,是在家庭系统中,各种内在联结断裂了。

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重新建立和修复内在联结呢?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结。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是一种内在状态,情感联结。理解孩子的行为是要寻求关注和爱,修复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父母要时不时地告诉孩子,父母爱他,同时要给与他一些只属于他的与父母共处的时光。

2.修复孩子之间的联结。

父母要营造合作而非竞争的家庭氛围,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把二个孩子进行比较。否则,孩子会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刻意证明自己,故意表现得和其他孩子不同。

其实,二胎父母都想一视同仁,但操作起来比想象中要难,有些父母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是孩子是敏感的。

比如,有的孩子发现妈妈的微信头像是妈妈抱着弟妹一个人的照片,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相对来说,父母不要把二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好坏,如果多一些觉察,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表现出来的分配爱的倾向,就是对孩子之间关系的一种引导。

3.帮助孩子与自己联结。

父母可以运用孩子出生顺序的知识,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自我认同。

一般来说,因为老大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必须成为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重要。

老小则因为被家人娇惯,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自己必须不断操纵别人为他们服务,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认定,自己必须赶上并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

排行中间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受到挤压,既没有老大的特权,又没有老小的好处。他们也可能错误地认为,自己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兄弟姐妹不同,才能显出他们的价值。

父母了解出生顺序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并把孩子往模子里套;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从而给孩子更多鼓励,帮助他们增加自我认同感。

对于成年人来说,处理所有关系的关键,就是厘清和自己的关系。

爱的能力,只能在关系中学习。无论是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亲密关系,学习爱的能力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END——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