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与十二少

2018-06-07 17:21:13 周Jourway

周Jourway > 电影评论

恰巧在图书馆遇到李碧华的《胭脂扣》,昨天看完原著小说,今天把电影看了一遍。

这部电影在我少年时代产生的影响是空前而持续的,把我对于天长地久,同生共死的美好爱情期许的小希冀彻底的扼杀在了暖床上。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电影末了,那对现代情侣问了彼此一个问题,“你会不会为我自杀?”

他们并没有思考太久,就各自回了句,“不会”。

这个答案是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不论回答的他们是否考虑了时代因素,或者社会层面的责任等,都是无可厚非的。

我反倒回过头来问了下我自己,我并没有犹豫半毫,一个“会”字早已脱口而出。看来我完全是凭着感觉在活着的。正如电影,或者剧本里的他们。

插句题外话,当看到现如今原著本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状况,我连续看了不少原著,再和电影作比较后发觉,电影还是要找原作者来改编比较合情合理,这样剧中的人物会更加鲜活,剧情的进度也会循序渐进些。譬如前不久看得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电影和原著各有特色,不分伯仲。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自古以来好像人们就很爱拿戏子,妓女这些处于底层社会的人来创作,大到家国天下的义气,小到儿女私情的心思。但不得不否认,她们担得起这样的赞誉。

我不知道这里的如花可有其人,或者是作者杜撰的,或者是借用了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再度创作的。但她那么鲜活地存在着,像每一个为爱痴狂的热烈女子。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他,一个浪荡不羁的十二少,吃喝不愁,女人不缺。所以爱情对于他来说,应该是附赠品,可有可无。

他给她在倚红楼放鞭炮,用“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藏头诗跟她告白,昭告天下,你是我的女人。

送她最高规格的铜床,只他一人能在床上与她欢爱。

她被家人不允许,他为了她舍弃锦衣玉食,忍辱负重去学戏。

她卖笑卖身来供他生活。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可是世俗总是难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他们相约赴死,吞食鸦片。可是她怕他未能死去,便用安眠药提前放在酒里。可是偏偏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他偷生了。

是他不够爱她,是尘世生活太美,是……探究这些已无任何意义了。

她在下面等他五十几年,依旧未果。她怕他走散了,于是用了来生七年换来今世七日来找他。只想看看他变成了什么模样,是否还记得当初关于“三八一一”的约定?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当她测到那个“暗”字时的喜悦,当她看到“老地方”已经变成幼稚园时的无可奈何,当她看见旧报纸得知他偷生时的愤怒。

就是一个这么澄澈的女子,爱得简单,真挚,热烈,又克制。

我不知道她最终想见他的意义是什么?只是看看他过得可否安好,还是想把她的相思再赘述一遍?但她们终究是走散了的。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当最后一幕,两人重逢,隔了五十三年的光阴。她只字未提,只是还了他胭脂扣,并无其他。

是失望吗,还是解脱了?终于可以喝下孟婆的三碗水,来世不再相遇了。

而他追了她几米之远,看她消失在时光的尽头便停步了。他应该是有愧的吧?那有后悔吗?

我不知道,都不知道。

《如花与十二少》by 周Jourway

于我爱情是最简单的存在,爱的时候就要轰轰烈烈的,浓情蜜意地像个傻瓜。不爱了也要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没有谁对不起谁,就是不爱了。哪怕哭个三天五天,寻死觅活的,也不要心里住着的不是身边的这个人。

想起了王菲的《红豆》里的几句,“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