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韵事》:不judge,是我的人生美德
在我浅显的观影认知里,最钟情的还是法国电影。
它们的尖锐向来清矍而不自知,不似英国电影,带着浓重的腐朽与古典。
而如果要聊法国电影,就不得不提一位关键性人物:克洛德·夏布洛尔。
他曾与埃里克·侯麦、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等人同在《电影手册》杂志工作,因鼓吹“作者论”而扬名在外。
克洛德·夏布洛尔
克洛德·夏布洛尔作品尺度随性浪荡,如同脱轨钟摆般游弋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他的影像风格冷峻凝练,颇具希区柯克早期悬疑片风姿。
围绕法国中产群体剖本人类原始情欲,这是夏布洛尔的惯用主题。而即便客观有如“上帝视角”,旨在公述既定剧情,夏布洛尔亦难掩其尖锐锋利。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就是来自夏布洛克导演的冷门佳作,《女人韵事》。
《女人韵事》
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两年的法国某农村小镇,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堕胎属违法行为。
不少妇女在意外怀孕后选择私自堕胎铤而走险,而我们女主角玛丽,便是一名暗地协助失足妇女堕胎、同时赚取一些家用的劳动妇女。
她独自抚养一儿一女,生活枯燥清寒。而堕胎减轻了她许多生活负担,亦使她走向致命的渊薮。
尽管如此,《女人韵事》并非选择相对女权的角度进行延伸叙事。
没有选择紧扣堕胎平权大做文章,Feminism只是这个故事的一面,夏布洛尔想告诉我们的是,在面对社会的不自信时,强加道德的审判便是粉饰太平的唯一手段。
毫无疑问,影片所呈现的社会从始至终都透露出一股“不自信感”。
譬如玛丽的丈夫保罗,一名常驻前线的士兵。在外征战多年后突然返乡,陷入宁静生活后,保罗反而觉醒了内心有关战后创伤的那部分疼痛。
保罗变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他暴戾而敏感,对妻子的行踪充满控制欲。几度想与妻子行欢被拒后宛如失去枪支的士兵。又因为战友的妻子向战友写信诉情而自己妻子从来不主动关怀自己感到如鲠在喉,面对妻子的冷漠与疏离,保罗充满自卑。
保罗的身上,其实很好映射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劣根性所在。因为战争不稳定导致的意识形态畸变,使得这个社会上下弥漫着萎靡动荡的病态气息。
而就像前面所说那样,在面对社会的不自信时,强加道德的审判便显得格外“水到渠成”。
片中另一个相反的人物,则是玛丽无意认识的一位放荡妓女LULU。也是因为她,玛丽正视堕胎后的滚滚商机。
不同于保罗所代表的“伤痕流”,LULU更像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开放流人士。任凭你硝烟战火打得天翻地覆,我只要一盏红尘聊以生存即可。
LULU也与女主冒死堕胎赚钱贴补家用不同,她的社会观就是没有社会观。
而比较讽刺的人,正是如同LULU这样脱离社会的人,相比那些容身这个社会的人更加心思皎洁。
比如每次招待男客时,LULU坚决不在小孩的房间中做爱。微渺到不足以称作善意的心思,且算是她身上还未被泯灭的良知。
再说回女主玛丽,本片将她作为核心叙述的视角,实则正是抓住了她丰富的戏剧性经历。
因为帮助失足妇女堕胎贴补家用,玛丽逐渐走向迷失,面对形同陌路的丈夫,玛丽很快认识了一位英俊帅气的男孩卢锡安。两人一见钟情,萌生了一段违背道德的恋爱。
在这里,道德形成一个有趣的环闭之态。在影片前半段,玛丽帮助偷情女人堕胎,她是一个负责judge的审判者。(审判者或者不太精确,精确点来讲,更像是一个道德执行者)而因为与卢锡安偷情,她从执行者的位置上变成了被道德感裹挟的当事者。
玛丽身上另外一个较为有趣的点是,因为地下堕胎事业在当时特殊环境中的反伦理性质,有关扼杀胎死腹中的新生命是否涉及人权亦为玛丽身上值得深思的点。
我想夏布洛克正是充分洞见了这条道德环闭链背后的丰富哲思,所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女人韵事》。
与卢锡安情爱之火灼灼蔓延的时候,玛丽自己更是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例如从前渴望朴素单纯希冀挚友与自己举杯歌唱、轻歌慢舞,现在却开始追求华丽衣衫、浓妆艳抹,试图与寒酸丈夫划清界限。
玛丽以她浅薄的洞见力将略有经济主动权的自己归类为社会自由人,试图表现出与妓女好友无异的放荡随心。而这样只会加深玛丽自身的迷失,这也充分暴露了玛丽身上的不自信感,对国家的不自信,对社会的不自信,由小见大,使得本片不至于落入大而无用的口号圈套中。
最后,保罗发现了她与卢锡安之间的奸情,并将妻子暗自堕胎赚取外快的事情告知天下。
农妇玛丽一朝变为万人唾骂的对象,有关道德的审判高潮蓄势待发。
在这里,玛丽有没有接受她的道德惩罚不再重要。《女人韵事》渴望展现的,或者说夏布洛尔渴望展现的,只不过是这个小小的时代碎片背后所投射出的悲情众生相。
萎靡不振的保罗,也是法国在当时的缩影。法国对外对于纳粹的轻易投降,是保罗饱受羞辱、郁郁寡欢的痛苦来源。举国上下外对恹恹一息,惟有对内加强道德善恶的审判,才能对这种自卑与不自信的心态做出制衡之举。
而女主角玛丽,只不过恰好站在了这场审判风暴的中心。
曾看到一篇讲述夏布洛尔的专访中提到的一个问题,那个问题问,《女人韵事》中究竟谁才是天使,谁才是魔鬼?
是那些违背社会法律教条、形骸放浪的“玛丽们”,还是为一已私欲用道德感作为盾牌将他人推至斩首台上的“保罗们”,亦或者是至始至终无所事事犹如漫天魂灵置身事外的“LULU们”。
你我无从得知。
而我唯一可以告诉你的是,小孩才分善恶,大人只看利弊。
这就是夏布洛尔,美丽又残忍的夏布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