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子

2018-06-21 19:35:02 佚詺

佚詺 > 读书笔记

记得高中政治课上,讲哲学内容时,提到了哲学分为唯心和唯物主义两派。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师讲,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由意志决定的,并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当你在十字路口前,心里想着它是绿灯,它就能是绿灯吗?”

这种想法实在是不可理喻。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吧,那些青史留名哲学家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抱着满腹的疑惑,我很想让政治老师从唯心的角度来讲一讲,让我相信意志可以决定物质。毕竟那些大哲学这么说,肯定也有他们的道理。

但是我还是没有就这个问题向老师深究,因为我感觉即便问了,也不会得到什么有价值的解释。

后来我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从书店买了一本《老子》,因为书上说老子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政治老师看到了我桌子上放着的《老子》,说了一句:“你要是能看懂这本书,你就可以当我的老师了。”老师的这番话反而又使我陷入更大的疑惑之中,我还以为这些是被历史所抛弃的文化糟粕。

我也不知抱着什么样的心情翻开书,看了几页,一脸懵逼,完全搞不明白老子在说啥。

青春期有太多的迷茫,这么一点小疑惑很快就被忽略过去,埋在思想的最深处。从来都没有想过,后来它竟然还会生根发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因为长期被遗忘在角落,当我突然看到它时,还以为它是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的。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看待他的目光——这不是什么艺术化的修辞或比喻,而是一种对于客观事实的表述,是现代量子力学的一种观点。

若干年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尝试着构思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作为世界的“创造者”,我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每一时每一刻都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会怎么发展,为什么会这样。正当我的肉体在现实世界中踱着步子,灵魂在我所创造的世界巡视的时候,脑海中突然灵光闪现,心中一片空明。

看着天空中飘荡的白云,地上卧着的一只小黄狗,青青的小草,斑驳的砖墙……我感觉到了,在一切的一切背后,都遵循着一种相同的法则。从生命的脉动到机器的轰鸣,从无言的天空到汹涌的海洋,从凶猛的老虎到温驯的绵羊,从渺小的蚂蚁到高贵的人类,乃至于时间、空间、宇宙,一切的一切,无不受这一法则的支配。

小狗的活泼好动,老狗沉稳安静;人小的时候也是活力无限,成年后就变得稳重安宁;我们所身处的宇宙也是如此,他现在稳定而平静,在它诞生之初也是异常暴烈躁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一种必然呢?

一切事物都沿着一种必然的规律变化着——从兴盛走向衰败,然后终结。佛家说,成住坏空。

这是一个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直到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点。那些自以为知道的,直到有一天真正知道了以后,才知道以前并不知道。你与全人类、天空、大地,本是一体,同呼吸,共命运。

看着周围的一切,我仿佛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世界。

收回心神以后,我想起了中国曾经有一位古人给这一法则取了个名字,这个名字的确不好取——强字之曰“道”。

此时再读《老子》,终于少了些现代人的傲慢,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几天时间里反复阅读了数遍之后,轻轻合上书,心中唯余沉默。

《老子》是“不可理解”的,可以读也可以不读,顺其自然是最好,到了该读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是一定会拿起来读一读的。可以死记硬背,但切忌强行理解。就像金庸小说中的逍遥派高深心法一样,心智不够成熟时,反而会扰乱自己的心神,有害无益。

不读《老子》也同样可以认识大道,《老子》一书可以看作是自然的注解,真正的道还是要去自然中寻找。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目录:

01. 道可道,非常道

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03. 不尚贤,使民不争

0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