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子》,对于“势法术”的理解
跃哥读《韩非子》,对于“势法术”的理解。
现在看完书,总是想写点东西,这个习惯不太好,写出来还总想放到网上,这个毛病要改掉。下面这篇就是自己读书的一些体会,没有其他的东西。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享有盛誉。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因口吃不善言谈,他和秦国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门生。
韩非之前,法家有三派。商鞅一派重“法”,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健全法制。申不害一派重“术”,君王要有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慎到重“势”,君主的权势要尽量扩大,独掌军政大权。韩非是把“法”、“术”、“势”三派相结合,同时吸纳了儒、道的观点,最终形成了理论体系。
一、“势”
势,权势,权位,位高则重,位卑则轻,是谓势也。物理学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动能,一个是重力势能。刨除物体的质量外,决定动能大小的是速度的快慢,决定势能大小的是高度的高低,所以,越是位置高,他的势能也就越大。韩非在《难势》篇,指出古代的尧、舜在还是贫民的时候,在群众中施行教化,那些老百姓都不会听他的,等到他们称王统治天下了,就能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尧、舜人没有变化,只是他们的势能发生了改变。因为,权力是法令的源头,是行使法令的依据力量,所以,没有最高权力,任何法令的实施都无从谈起。反过来讲,夏桀、商纣王同样具有势能,但是却把天下弄得乱七八糟,可以看出,具有势能的人,还要有正确的权力观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做出对社会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
备注:依赖势治,容易导致专治,也就是“一言堂”。
二、“法”
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发布,让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奖励谨慎守法的人,惩罚触犯法令的人。
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个不多说了,多读读习大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遵规守纪的人民公仆。
三、“术”
术,治吏之道,督查干部的方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就是说要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要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用人制度与问责制度的结合运用。
对术治举个小例子,古代君主经常会安排一些眼线耳目来探听下属官员的私人消息,比如谁家新买了宅子,谁家纳小妾,谁收了物品,某天某些人在哪里吃的什么等等,然后就找对应的官员谈话,让他们注意相关的问题,官员就会感觉君主明察秋毫,对其产生畏惧,这就便于君主管理下属。这是最初级的术,明朝锦衣卫盛行,就是这类型术治的公开化延伸。现在派驻jjz也是术治的一种表现形式。
韩非在《二柄》篇阐述了如何用刑(问责)与赏(用人)这两种权柄来管理臣子。
备注:依赖术治,容易导致阴谋丛生、勾心斗角,内耗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