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竞争和功用

2018-07-02 22:37:03 小墨鱼阴天不开心

小墨鱼阴天不开心 > 阅读方法

张五常老爷子的《经济解释》是我第二次阅读了,书的第一页仍然记录着我第一次阅读它的时间——2016年7月20日。两年已过,本以为凭借这两年经济学书籍的阅读积累,可以略为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它。

然而大师之作不可小觑,当我再次阅读第一章内容时,依旧像是在吃半生不熟的米饭,难以顺利地吸收书中的营养。

第一章是整套书籍中的起始点,它首先交代了什么是科学的理论。一言以蔽之,科学理论就是可以被现实世界中的例子证错的,但还没有被证明错误的理论。从这方面看——套套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因为它不可被整错。比如:四足动物有四条腿就是典型的套套逻辑,因为这个理论不要说放之四海,就是放到火星上它也是正确的。

说实话,读完整个第一章我也就记得套套逻辑这个概念了。其余内容过于考验我的逻辑思考能力,已经被搅得稀里糊涂的了。

第二章内容讲的就是经济学的起始——假设人是自私的,虽然无从考证,但是必须承认这个假设,才能继续探讨经济学问题。这个假设之于经济学就如同1+1等于2之于数学。想一想如果连1+1等于一个数都有疑问的话,那还怎样继续发展数学,无从谈起了。

对于人是自私的,经典名作国富论中有一段经典的概述(我大致默写一下):我们餐桌上的面包和牛肉,不是因为面包工和屠夫对我们的怜悯,才给予我们的。面包工和屠夫只不过是出于自己最大化的利益追求,而与人们进行互利互换,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所有东西。

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福祉的最大化过程中,间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古以来我们一直都处于竞争中,只不过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古代,读书人地位非常高,那么不可避免的大家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显示自己的读书能力,进而货于帝王家。常见的竞争方式还有:论资排辈、走后门、排队等等,有竞争方式那就有胜者或者败者。比如颜值高的人当然愿意以颜值的高低来抉择资源的分配,考试能力强的当然喜欢用分数决定一切。

就目前大家统一认可的竞争方式——以市场价格为准则是最有效的?因为它促使人们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以谋求更大的福祉,它所带来的副产品就是社会得到了极大进步,社会资源被更加有效的利用。

功用理论在现实世界无从考证,什么是功用理论,简而言之就是用数字的大小来比喻你对一件东西的需求程度。殊不知人与人的需求在主观上是无法比较的,我之蜜糖,彼之毒药。然而功用理论在经济学中大行其道200余年。这进一步说明,只要是人就很难做出真正客观的分析,我们的主观倾向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分析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