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理清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穿越百年中东》(一)
在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我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
现在有的是真正的和平,而不只是没有战争。对于大多数的政体来说,都没有什么合理可信的情况会在一年之内导致全面开战。……
……当然,有几对国家之间仍然可能出现战争,像是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或是美国和伊朗,但这些只是例外情况,反而是证实了规则的存在。
以色列、叙利亚、伊朗,三个反例中大半发生于中东。
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名字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这一代人的似乎就是不断伴随着新闻中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问题成长起来的。
但是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只存在于新闻中的另一个世界,得到的也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那个不同的国度,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的纷争源于哪里?也许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百年中东乱像的根源--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提到奥斯曼帝国,这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百度最有影响力的帝国TOP10,是由土耳其人(也就是突厥后裔)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建成的国家。
这个帝国的疆域曾经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直到前南斯拉夫和希腊,再经过伊斯坦布尔进入亚洲,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中东地区: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以及一部分沙特阿拉伯,都在它的控制之下。然后,这个帝国继续延伸,从西奈半岛进入埃及,并将北非的利比亚、突尼斯等地收入囊中。
这个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宽容的帝国,它虽然信奉伊斯兰教,却接纳了基督教、犹太教等各种宗教和流派。它曾经发动过无数的对外战争,但又维持着领土之内的和平与繁荣。只是在100年前这个帝国就死了,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都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纷争不断的国度;伊斯兰教的各个流派(什叶派、逊尼派)、基督教和犹太教(犹太人、以色列人),正是当今中东乱像宗派纷争的原因。
只可惜,这个很有包容性的帝国在一战时期被解体了,只剩下如今小小的一块土耳其,还可以追寻当年奥斯曼帝国的风采。
如果说,“一战”后哪一个战败国被宰割得最惨,许多人会说是德国,或者奥匈帝国,但奥斯曼帝国不声不响,悄悄地拿走了这个“头衔”,甚至连眼泪都无法流。
在欧洲分赃的“巴黎和会”上,奥斯曼政府默默地适应着人们给它定的基调:缩小,缩小,再缩小……昔日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正在变成亚洲小角落里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战胜国们将所有有用的地方都要抢走。
苏联盯上了伊斯坦布尔和海峡两岸,这是奥斯曼帝国最有用的地方;意大利盯上了它的地中海岸,并将之占为己有;希腊盯上了大量的岛屿,并试图强占伊兹密尔(Izmir)一带;法国盯上了叙利亚(那时候叙利亚是属于土耳其的);英国盯上了更加广阔的伊拉克、外约旦(Transjordan,即现在的约旦)、埃及等地;同时,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许多部落也被允许独立。
于是,在战胜国们争先恐后大快朵颐中,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病夫死了,但它的遗产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它领土内成立的那些国家——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纷纷陷入了内战之中。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不仅没有带来稳定和安全,还带来了百年的灾难,中东成了世界上战乱最频繁的地方。
也就是说,如今中东乱像,直接原因来自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来源于欧洲帝国的瓜分,如果中东与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不防拿我们自己设想一下,我们的国家也是有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自治区,但虽说自治区,每个自治区都是不同民族的人们混住在一起,这就好比曾经的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生活在一起,彼此是邻居、朋友,他们的土地,财产,家园自然都在同一个地区,没办法划分得开的。当有着一个统一的国家时,人们自然会团结在同一的国家内,倘若有一天,国家消失了,不同地区各自为政,不同的民族都想建立信奉自己信仰的国度,此时,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也就是近百年中东纷争的开始了。
世界上本没有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直到英国人说了声“变”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即突厥人统治下,沿袭了东罗马帝国制度、信仰的国家,统治着众多了阿拉伯人,在一战时,英国人为了对抗奥斯曼,试图获得阿拉伯人的支持,承诺只要阿拉伯人脱离奥斯曼,会帮助建立一个阿拉伯人的国家。
当时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主要是两个家族:一个是位于半岛内陆地区(内志)的沙特家族,另一个是位于圣地汉志(Hejaz,现在属于沙特)附近的哈希姆家族。哈希姆家族和沙特家族分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英国人的谈判对象是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本·阿里。
这个阿拉伯国家包括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和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北到阿勒颇,南到波斯湾,东到伊朗边境。
但不幸的是,侯赛因·本·阿里的谈判对手却是英国人。他以为英国人会像阿拉伯人一样守信用,但这个看法却落空了。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承诺是无比重要的,一旦承诺,就必须遵守。即便到了现在,阿拉伯人仍然遵循着与古代一样的原则:不管是做买卖还是谈政治,在谈判的过程中吵架是正常的,可一旦达成协议,做出了承诺,哪怕是口头承诺,也必须无条件履行,否则就会受到安拉的惩罚。但英国在政治实践中,却慢慢地形成了另一套规则:只要没有成为双方签字的正式条约,任何谈判时的协定、个人的口头承诺等,都不承担强制履行的义务。
在将侯赛因·本·阿里争取到反抗奥斯曼人的行列后,英国政府却并没有将他的要求当回事,转手将整个叙利亚许诺给了法国,并许诺给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定居权,加之英国人要利用沙特家族牵制侯赛因,不可能将双方的领地合并。这些相互冲突的约定使阿拉伯人所居住的地区不仅没有联合,反而被切成了小块。
在哈希姆家庭被英国人涮了以后,决定单干,领头的是费萨尔亲王,趁战争刚结束,法国人还没有派军队过来时,他组织武装力量,占领了叙利亚的西部地区,并宣布建国。费萨尔自任叙利亚的国王,他的哥哥阿卜杜拉被封为伊拉克地区的国王。但是,随着法国人根据英法约定占领叙利亚,费萨尔却在犹豫不决中放弃了反抗,撤出了叙利亚。
此后,法国从英国手中接管叙利亚,并再次将叙利亚分开,分成了大黎巴嫩和叙利亚两部分,使这一地区再次碎片化。这个大黎巴嫩是相对于后来的小黎巴嫩而言的。
而小黎巴嫩宗教派别复杂,在经过几次教派冲突后,法国人采取了新的行动:
法国人的方法是:将叙利亚其他一些伊斯兰教占多数的地方划归给黎巴嫩,从而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也为进一步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这些地方在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附近,在几百年来就从属于大马士革,以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为主。这就是“大黎巴嫩”的来历。大黎巴嫩包括贝鲁特,也包括北方的的黎波里、南方的泰尔和西顿,加上贝卡谷地和巴尔贝克,这些地方构成了现代黎巴嫩的疆域。
随着黎巴嫩的扩大,逊尼派人口陡然间增长了八倍,什叶派人口增长了四倍,马龙派的优势地位被削弱了。伊斯兰教徒的地位上升,但相对于基督徒,仍然处于微弱劣势。
法国人的做法把黎巴嫩变成了世界上宗教结构最复杂的国家。在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马龙派、正教徒、德鲁兹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小教派林立。它们本来并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却被法国人强行合并在一起,为将来的冲突埋下了火种。
这次划界还为黎巴嫩和叙利亚之间留下了纷争的隐患。叙利亚一直对领土损失耿耿于怀,并以此为借口,在危机时干涉黎巴嫩政治。
而除了黎巴嫩之外的其余叙利亚地区也被分成了三部分。法国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直到法国人最后因为控制不住局势而撤出时,叙利亚三区才又合并为一个国家。
同时,原本属于叙利亚的安塔利亚由于土耳其的阻挠,没有回归叙利亚,而是在法国人的默许下划给了土耳其,这给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的争端留下了伏笔。在法国的影响下,两个并不存在的国家被创造出来,并留下复杂的宗教问题,造成了百年争端。
而在叙利亚的南方和东方,英国人也没有闲着,英国人的策略是:在托管的土地上建立当地人的政权,形成新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交给了当地人,但却在经济上服务于英国人,在政治上依靠英国政府的帮助,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由于费萨尔曾是英国的盟友,英国人决定给费萨尔以补偿,从剩余的阿拉伯地区中分离出伊拉克作为一个国家,立费萨尔为伊拉克国王。
而原本被宣布为伊拉克地区国王的阿卜杜拉是费萨尔的亲哥哥,英国人为了安慰他,也分给他一块土地——外约旦。所谓外约旦,原本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由于犹太人纷纷迁往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人为了便于管理,将巴勒斯坦以约旦河为界划成两部分,约旦河以西地区为犹太人的移民区,而约旦河以东地区则单独成立国家,称为外约旦,也就是现在的约旦哈希姆王国。
100年前,世界上既没有伊拉克,也没有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但英国人说了声“变”,这些国家就出现了。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3000年的恩怨当然,以色列人的故事要从更早说起,毕竟苦难民族犹太人已经背景离乡几千年:
这一个世纪,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事件之一:他们建立的第一圣殿被巴比伦人摧毁,许多犹太人也被俘虏到巴比伦成为流亡者。这是犹太人流亡(Diaspora)全世界的开端时刻。
犹太人中的一部分迁移到了巴比伦(现在的伊拉克境内),这就是有名的巴比伦之囚。除了巴比伦和耶路撒冷,有的犹太人在压迫下背井离乡,逃往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位于后来的城市亚历山大附近),这里也成了一个犹太人的定居地。人们从这里再去北非和上埃及各地。
古代的犹太人以亚历山大为中心,扩散到了埃及的四处,他们从遥远的耶路撒冷来到了世界尽头的阿斯旺。
后来,波斯征服了巴比伦,犹太人被允许回到家乡。有的人回去了,有的人没有回去。留下的那些就成了迁居中东犹太人(除耶路撒冷之外)的最早先驱。
不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百年,就又步入了2000年的放逐。罗马人时期,庞培征服了耶路撒冷,将它置于罗马的保护之下。但是,犹太人并不屈服于罗马的统治,数次叛乱,数次被镇压。
到了公元70年,犹太人建立的第二圣殿被捣毁,公元135年,哈德良皇帝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禁止犹太人在这里活动,犹太人再次背井离乡,这一去就是2000年。
离开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全世界漂泊,并逐渐分成了几支。最著名的一支是所谓的德系犹太人(AshkenaziJews),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东欧和北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支犹太人由于主要分布在德国控制区,死亡惨重。其中波兰地区犹太人死亡了300万,占总数的90%以上,乌克兰地区犹太人死亡了60%,加上苏联控制区、德国直接控制区等,不计其数的人变成了累累白骨。
不过,德系犹太人的遭遇早已经被其他支派上演过。1492年,西班牙就上演过对另一支犹太人的迫害。除了德系之外,第二大支系就是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cJews),或者称之为西系,主要分布在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地区,以及北非、法国、土耳其、中东等地。这支犹太人之所以分布这么广,本身就是被迫害的结果。1492年,就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同一年,西班牙国王主导了一次类似于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运动,所有在他王国之内的犹太人有几种选择: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把财产留下,带上一个小包袱离开国王的辖区;要么被杀死。
当然,每一次向更广阔的地方迁移,都有一段说不尽的血泪,只有理解了犹太人这2000年所受的苦难,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回家。19世纪末,欧洲重新弥漫着一股反犹太人的情绪,这股情绪从沙皇俄国直到法国。沙皇俄国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早已不是秘密,这种政策甚至在沙俄结束后还传染到了红色苏维埃时期。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Affair)更让犹太人担心,在不久的未来,整个欧洲都可能成为犹太人的坟墓。这时犹太人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运动,这种运动在2000年来是没有出现过的——犹太复国主义。
也就是说,在经历了欧洲的不断压迫和排斥后,犹太人终于想明白,想要摆脱受压迫的地位,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
流浪千年的犹太人在包容的奥斯曼帝国找到了归宿。
奥斯曼帝国国土广大,犹太人的胜地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中,当奥斯曼帝国完好时,以色列人可以自由在他们的国家奥斯曼内移动,参拜他们是胜地,也可以自由在奥斯曼帝国境内选择他们的居住地,而奥斯曼帝国一旦解体,划分成多个碎片的小国家,犹太人的行动再一次被限制。
犹太复国主义早已有之,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加快了复国主义者们的脚步。
受害者的受害者--巴勒斯坦如果中东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那么犹太人问题也许并不会恶化。就像上次接纳西班牙犹太人一样,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并不认为这是一次政治事件,任何人只要服从法律,就可以买卖自由,可以获得允许后迁入或者迁出。奥斯曼法律可以保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生活在统一的法律之下,不管谁触犯了法律,都会受到同样的惩罚。但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虽然并不禁止犹太人的迁居,但他们的活动规模受到限制,犹太人人口比例始终维持在10%以下。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这种平衡。
犹太人作为国际暴行的受害者,在自我拯救的同时,却制造了大批的新受害者——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之前说过,在同一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的领导下,可以保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生活在统一的法律之下,不管谁触犯了法律,都会受到同样的惩罚,可以随意移民,朝拜他们共同的胜地。而一旦奥斯曼帝国解体,两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建国的意愿,原本在一起的家园,土地,财产根本无从分割,任一一方建国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无家可归,几千年的受害者犹太人的建国,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同一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的无家可归或受到压迫。很不幸,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成为了这不幸的受害者的受害者。
“一战”中,嗅出奥斯曼必败的犹太人开始在英国大规模活动,争取英国人支持犹太人的迁居活动。于是,犹太人的迁居第一次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犹太复国主义者希望西方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但他们得到的只是含糊的答复。1917年,著名的文件《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承认犹太人有权在“圣地”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但不应影响现有阿拉伯人的生存和权利。与后来的解读相比,《贝尔福宣言》其实是含混的。比如,这个犹太人之家并不一定是国家,而有可能是社区。正是由于宣言的模糊,后来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对本方有利的解读。
到了战后,随着英国托管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在“圣地”的移民活动出现了加速。英国托管政府为了保证移民不会引起本地的资源紧张,规定了移民定额,并规定移民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实现自给自足才能移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定额出现了失控,从最初的每月1000人增加到每年40000人。
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打算是:由于托管有期限,最终巴勒斯坦是要独立的,犹太人必须赶在英国让巴勒斯坦独立之前,通过移民使犹太人占到当地居民的50%以上,到时即便要独立,也会建立一个犹太人主导的国家而不是阿拉伯国家。随着约旦、伊拉克的纷纷独立,犹太人建国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
从这时起,巴勒斯坦问题就变了味儿。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是希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双方生活在平等的法律之下,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去强迫另一方;而英国托管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梦想成为新国家的“主人”,拥有立法权,为了把本民族利益置于另一个民族之上,不惜牺牲另一个民族。到这时,这片土地上的悲剧已经注定,唯一没有确定的,只是谁能胜出。
犹太人为了实现建国的目的,在英国托管期间大量移民,受到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抵制,
阿拉伯人之所以反对犹太人,另一个原因是犹太人带来的大量货币推高了物价水平,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有限的资源已经供养不起高速增长的人口。阿拉伯人普遍比犹太人贫穷,更加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更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解的是:巴勒斯坦曾经是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可随着沙特、约旦、伊拉克等落后地区都建立了国家,巴勒斯坦反而经受着新一轮的折磨。他们认为这是英国人造成的,于是选择了暴力反抗英国。
而暴力反抗英国带来的结果是英国人越来越放弃中立态度,支持了以色列一方。
如今的世界已经忘记了巴勒斯坦曾经比沙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都富裕,那儿的阿拉伯人也更友善、更开明。随着百年巴以冲突的恶性循环,巴勒斯坦也终于成了阿拉伯世界最贫穷落后的难民区。
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前,联合国原本计划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国家:犹太人的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随后;两国持续进入了战争状态。
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随着战争的进行,以色列顺利建国,而巴勒斯坦遭到了被瓜分的命运:以色列除了全部占领划给犹太国的领土之外,还把划给巴勒斯坦国的领土占去了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又分成了两块:靠近埃及的地区叫加沙地带,被埃及军队占领;靠近约旦的地区叫约旦河西岸,简称西岸,被约旦拿走。
1948年战争的结果,成了一次战争双方心照不宣的瓜分游戏,埃及和约旦虽然是战败国,却享受了实际的好处。战后埃及和约旦并没有计划将领土让出来,而是并入了自己的国家。
但他们并不打算阻止在这两块土地上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巴勒斯坦难民们被他们利用起来,进行游击战争,打击以色列。当然前提是:未来难民们就算建国,也只能去夺取以色列的领土建国,至于被埃及和约旦瓜分的部分,就不要想拿回去了。
在这些难民营游击队中,最活跃的是一支叫作法塔赫(Fatah,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建立于1959年,由一位名叫阿拉法特的人指挥,领导层大都是从难民营出来的青年人。
巴解组织的成立使得冲突进一步升级,且巴解组织与约旦王室之间的权利冲突更是给中东的乱像火上添了一把油。在于约旦王室破裂之后,在叙利亚军队的支持下产生了与约旦政府的黑色九月冲突,随后巴解组织进入黎巴嫩,导致了发生在黎巴嫩历史上最复杂的内战。(这段放着以后再说)。
关于巴勒斯坦的难民在战争期间,在以色列境内的80%的阿拉伯人被赶走,成为了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的一次大灾难。
大部分巴勒斯坦人离开家乡只不过是去躲避战争,一旦战争结束,他们还要回到家乡。然而这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以色列人没有任何放他们回去的意思。
国际社会在难民返乡问题上,几乎没有对以色列造成多少压力。而那些阿拉伯的兄弟国家,正沉浸在分赃的忐忑不安之中。1948年的战争除了以色列获胜之外,还有两个得利者:约旦占领了巴勒斯坦的西岸地区;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当得知他们能够保留占领区时,阿拉伯内部已经考虑不到向以色列施加足够的压力了。
在巴勒斯坦难民中,有一种人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荒谬性,人们称他们为“在场的缺席者”(PresentAbsentee)。在战争中,他们虽然也逃离了家乡,但是并没有走远,也没有离开以色列的国境,甚至有的人几天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房子。然而,他们却发现无法回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幕:一个人就在家的附近,甚至能够看到房子和院子,他的家具和财产就在屋里等着他,但是他无法回去,因为以色列政府禁止他回去。
当然,背井离乡的并不仅仅是阿拉伯人,同时又数十万的犹太人被迫从阿拉伯人的聚集地被驱逐,被迫离开家园,迁往以色列,这些犹太难民在以色列高效政府的组织下很快融入了社会,以色列从此走向繁荣。
然而巴勒斯坦难民却成了一块烂疮,几十年没人处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以色列能把难民安置得那么好,而巴勒斯坦却做不到?作者是这样说的:
原因很多,以色列有成形的政府而巴勒斯坦没有,以色列资金更为雄厚,等等。
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扭扭捏捏地藏在背后,谁都不愿承认这一点,那就是:中东的阿拉伯世界需要这些难民,他们要用这些难民来制衡以色列。一旦难民融入了其他社会,阿拉伯世界就少了一张对付以色列的王牌。
阿拉伯国家可以花大把的钱买武器,意图将来对以色列进行打击,但他们不会把钱用在难民身上。他们需要让世界随时知道以色列的罪恶,也需要让难民中产生的游击队时时刻刻骚扰以色列。这些难民被以色列驱逐之后,又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人质。
以色列不驱逐巴勒斯坦人,就很可能被周围的敌意所扼杀。阿拉伯人则利用更狡猾的手段来时时刻刻挖以色列的墙脚,不惜利用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萨义德是最早理解了事情本质的人,他把真相大声说了出来,结果不仅以色列人不喜欢他,阿拉伯人也把他视为麻烦,偷偷地背过身去。世界不需要那个说真话的小孩。
这本书内容比较多,准备拆分开来做笔记,这一篇主要是关于巴勒斯坦以色列纷争的
接下来还会有关于土耳其,关于逊尼派与什叶派,关于埃及革命,关于叙利亚纷争,ISIS形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