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在改革中重生的那一代人
菁华阅读 为您解读的第7本书
《激荡三十年》
荐语《激荡三十年》是笔者高考之后,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财经类的书籍。
这本书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1978-2008),中国一批企业和一个个企业家的故事,让我对那段充满激情的年代充满无限的向往。
用文章开头一段话来说,“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作者简介吴晓波,财经作家,1968年出生浙江宁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
2001年吴晓波出版的《大败局》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他辛苦经营两年的蓝狮子财经丛书则成为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最著名品牌之一。他的时间被划分为几块,主要精力用在出版事业上,同时还坚持以每年写作一本书的速度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念。
目录第一部:1978~1983年:没有规则的骚动
第二部:1984~1992年:被释放的精灵
第三部:1993~1997:民族品牌进行曲
第四部:1998年~2002:在暴风雨中转折
第五部:2003年~2008年:大国梦想成真
正文第一部 1978-1983年:没有规则的骚动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性的年代。尽管在此前两年,执行极左政治路线的“四人帮”已经被打倒,但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中的某些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政治主张,在政治和经济两大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化的治理。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则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命运变革。这一年底,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
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各种现代经济的元素被一一启用和复用。1979年,蛇口开发区开始筹建,半年后,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1979年,一个物质化时代来临。
1980年的中国,离世界还有些遥远。
198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
1982年,经济整肃运动。
1983年,邓小平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一著名改革名言。
第二部 1984-1992年:被释放的精灵
1984年,公司制元年。
1985年,海南要发展,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靠什么完成这种积累,进口汽车。
1988年,产权意识觉醒,企业家开始了资本人格上的独立,新的利益游戏拉开序幕。
引进私人资本,组建产权清晰的子公司,形成新的资本操作平台,推动或者是完成母公司的改造。这个过程很多是公开或者是灰色的,也是行走在法律边缘。
面对承包制引发的创新力衰退时,为了使产权获得清晰,有的人选择跳过现在的产权所有人,以改革试点为名,谋求更高行政部门的支持,但是遭到致命打击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免费,要么死去)。
如果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资本市场,那么发行股票不过是一批人向另一批人借到一笔钱而已 。
抢购风和物价闯关失败,第二次宏观调控。
随着企业的增多,很多都是皮包公司,物资供应更加紧张;双轨制引发的问题严重,中央难以阻止一些国企和政府部门参与到物资的倒卖中,生产资料物价飞涨。国家听取弗里德曼的建议,取消双轨制开放价格管制,但是结果出乎国家的预料。
1989年,规模和力度最大的整顿私企的运动开始。
新兴企业被认为是与国企争夺生产资料造成物价上涨的罪魁祸首,直接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莫须有的罪名处理大批的民企。一些民企主动的将自己的资本转交给国家以换取政治上的认同。
结构后来经济骤冷,商品滞销,资金循环不畅,形成众多的“三角债”,冲击最大的是那些反映不灵敏的国营企业,直接熄火;北京举办以货易货的交易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银行缩紧银根,这从更深一层面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
1990年,福建晋江、广东石狮、浙江温州是三大造假中心。
国企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不再一改就灵。
八九调控逐渐形成渐进式的改革思路,稳定压倒一切,激进改革方式逐渐的退出。
深交所和上交所成立。
第三部 1993-1997年: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3年,朱镕基处理三角债、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由国家主导,重点扶持若干优秀企业向财团模式发展,使其成为代表中国的大公司)。
法罪错位:任何一场改革都无先例可行,因此,改革往往从违规开始,因此当改革受到质疑的时候,当政者往往不愿意对罪者的行为进行正面的回应,因此假借一些其他的罪名便成为最保险的方式。
企业的发展选择技术本位还是市场本位成为两个争夺的焦点。中国企业在选择的过程中,大部分都选择了市场本位,依靠流通网络和价格战取胜,而一直缺乏核心技术。那时整个中国陷入沸腾、疯狂状态,自信心极度膨胀,失去好好做一个产品的耐心。
1997年,金融危机。众多企业垮台,苏南模式垮台,试图建立日韩式的大型的企业财团的设想幻灭,“国退民进”的改革思路开始形成(国有资产从完全竞争领域逐渐退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的形成垄断格局)
1998年,朱镕基主政国务院,力保人民币不贬值、激活经济、国企改革。货币不贬值,出口受阻,于是启动内需,房地产市场化。
第四部 1998-2002年:在暴风雨中转折
国企改革从经营机制的转变到产权重组过度。
“国退民进”改革的特点:
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改革方案;管理层MBO——企业家购买自己企业的股份;曲线MBO——管理层出资组建新公司,然后与原有企业发生经营和资本重组关系,曲线获得股权(美的改造成功;伊利改造失败);员工持股——以全员持股的方式将企业资产量化到位,其中管理层获得最大部分;引资量化——引进外资或者上市(蒙牛);增值量化——以现有资产为基础,以后增加的资本量化到人,住家扩大私人资本的比例(TCL)。
股市:
表现为庄家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上市沦为“壳资源”;非流通股的存在为灰色交易提供平台;中国股市以短期持股为主。
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厦门远华走私案;彩电行业出现行业全面亏损;基金业黑幕曝光。国企以国家名义垄断,以市场身份盈利;在资源型行业形成国企之间的内竞争格局,民企被逐出;垄断前提下加快资本化运作以及与寡头式跨国资本合作。
第五部 2003-2008年:大国梦想成真
2003年,中国制造外贸成为强劲拉动力,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内需市场旺盛。对上游能源的空前饥渴,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飞涨,电荒上游垄断国企利润上涨,经济全面复苏。
国家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央企大规模重组,国企改革终成型。如何实现这种重型化,政府则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其财政收入、政绩考核,外加其拥有土地和贷款权两大资源,使其能搞产值达、税收高的重工业。
发挥市场作用,允许民资进入。民资进入重工业领域但结果是受到了国家的限制,纷纷失败,连支持相关项目的地方领导也一并受到严厉惩罚。
2004年,开始新一轮宏观调控(经济太热,能源价格上涨)。经济过热造成能源紧缺,引发激烈争夺,中央财政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之间进行利益的重新调配。但是这种调控对民企并不公平,于是每一次调控都有一些倒霉者祭旗(楼市,钢铁,能源等行业)。
本次调控以强硬的行政手段为主要特色,彰显的其实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一个利益博弈,中央害怕地方联合企业和银行来骗中央,承担过热的后果,而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则希望在中央关门之前挤入垄断领域,至于投资过剩和经济下滑的威胁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民企被整顿的时候,央企和跨国企业之间却展开了亲密合作,大规模的资本重组。
结语从中国企业史三十年当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各各方面,同时暴露出了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不移的改革,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十年前,那是一个已经虚弱至极的国家,从领导者到匹夫百姓,一开始都是茫然无助,外援无望,内资困企,僵硬的体制捆住了所有人的手脚。那些在日后改变时代和自己命运的人们出身卑微,几乎没有受过任何商业教育。星火从穷乡僻壤燃起,自东南沿海而兴,跌跌撞撞,时隐时现,倔犟寸进,终成燎原大势。
三十年后,他们创造了一个商业无比活跃,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久的国家,他们自己也成了全世界最不容易被打败的商人。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投身社会,建设祖国,创造财富。为国为民,也为了自己。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读这本书,或许对改革开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