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第三讲:披着羊皮的蛇——伏羲设局

2018-07-05 20:01:17 丹妮文学馆

丹妮文学馆 > 读书笔记

上一篇:《祖先》第二讲:女蛙?还是女娲?——女娲登台

《《祖先》第三讲:披着羊皮的蛇——伏羲设局》by 丹妮文学馆

上一讲的主人公是女娲,她经历了一个由“蛙女神”到“半人半蛇”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有赖于其后的父系氏族的代表人伏羲蛇的形象。然而女娲由女蛙而来还可以寻根,那么伏羲的根又由何而来?

这里作者用到了“说文解字”的方法,探寻“羲”的由来,也一一揭开伏羲的几重身份。

《《祖先》第三讲:披着羊皮的蛇——伏羲设局》by 丹妮文学馆

其实伏羲还有个名字,叫庖牺。犠原本是羲,蛇原本是“它”,它们都是文字学上的“本字”,加字意为强调,蛇加虫则强调其是爬虫,那么可以推断犠加牛羊,即为强调祭祀的动物。

献祭时用的动物,色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祭祀的仪式,有牛的叫太牢,只有羊的叫少牢。然而羊比牛便宜的多,因而金文里就加了原本甲骨文的“羲”里并没有的“羊”。在表示牺牲之意时,又加了牛。于是“犠”就有了四字拆解,即“我”(表“兵器”),“兮”(表语气词),“羊”,“牛”。因为祭祀即是与神的沟通,请神吃饭,为《左传》里的国之大事之一,需开杀戒不可,掌刀的是伏羲。

《《祖先》第三讲:披着羊皮的蛇——伏羲设局》by 丹妮文学馆

但由于远古生产力不足,人们开始学习制作工具,伏羲的第一重身份猎人也就由此而来,方式是披着羊皮混入羊群佯装,多余的羊被圈养起来,也就有了伏羲的第二重身份,牧羊人,也就是厨师。这也和文字的演变吻合,族类为了生存,没得吃,要么抢,即发动战争,即甲骨文的羲;要么去讨,即祭祀,也就是金文的羲,即是伏羲的第三重身份——祭司。

至此伏羲的羊皮面具被揭露,但其的蛇头又是如何而来?

还得从鸟说起,上一讲里说到,蛙,鱼,月亮是女人的象征,那么男人也有自己的象征,比如,鸟,蛇,太阳,鸟的崇拜也早于蛇,即使现代英国人都称他们的男性器官为公鸡(cock),“三足神鸟”的形象也能在远古图画中找到。

《《祖先》第三讲:披着羊皮的蛇——伏羲设局》by 丹妮文学馆

然而鸟是太过温柔了点,无法进行母爱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夺权,或者说革命任务。但蛇却可以,蛇不仅可以象征着有力,还有潜伏之意,女性邀约来男性,共享神宴,共赴爱(这里的做爱被视作文明的象征),却被男性反客为主,蛇吃了蛙,蛙变成蛇,不就是伏羲战女蛙,女蛙便女娲的故事吗?

回头想来,从生殖崇拜的种族延续问题,到请神吃饭的族类生存问题,由女性主导到男性主导的社会变革顺应天成,由夏娃,女娲,再到伏羲,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

(本文的说文解字不易理解,可翻阅资料。)

附:

①闻―多在《伏羲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

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这就是“匏析成瓢”。

伏羲氏本名另一个可能是“匏系氏”,就是把葫芦系在腰间增强浮力以便涉水渡河的意思。《鹖冠子·学问》称:“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后人注释说:“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庖牺氏,就是匏析氏、匏系氏的同音替代字。

②天圆地方:女人玉润珠圆,男人有棱有角,即女圆男方,这里作者把这一阴阳概念放到了女娲时代来解读,那时是女为天,男为地,可供参考。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三期

第三十三篇